隨著全球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國汽車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意愿也越來越強烈。
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商務參贊陳林表示,“在國內汽車市場產能結構性過剩現象不斷加劇的情況下,中國汽車企業參與世界汽車市場的合作與競爭已迫在眉睫,開展海外投資,能為汽車產業帶來諸多好處”。
然而,由于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同時,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也面臨基礎不穩、經驗不足等問題。因此,如何在此背景下做好自身發展戰略的選擇和謀劃,已成為中國車企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如何進入國際市場?
日前,在武漢舉行的第四屆全球汽車論壇上,多位與會嘉賓都表示,隨著中國汽車市場不斷發展與壯大,中國自主品牌也理應走出去,加速國際化進程。在此過程中,選擇怎樣的模式參與競爭至關重要。
據東風裕隆總經理吳新發介紹,目前自主品牌出口主要有兩種模式,除了像吉利、長城等品牌自己走出去之外,還有一種是借用合資品牌、國際品牌的平臺走出去。
但在陳林看來,上述兩種方式主要體現在海外市場的渠道拓展上,仍然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自主品牌要想真正進入全球市場競爭,還需要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競爭之路,而這一路徑的源頭必須要回歸產品本身的競爭力。
“通過兼并、收購海外資產,能實現快速擴大銷量規模,并縮小與世界級汽車集團的差距,降低進入海外市場的難度。”陳林指出,對于自主品牌而言,海外并購將為其提供第三條發展路徑。除了可以利用被并購對象已建立的海外銷售渠道和客戶群體,獲得更多海外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獲得知名度更高的品牌以及更先進的技術。
海外并購四道檻
事實上,在多年以前,上汽集團、北汽集團就已經先行嘗試這一方式;吉利汽車歷經多番波折之后,也終于在3年前如愿收購了沃爾沃。而近段時間,東風汽車與標致雪鐵龍也正就股份合作展開接洽。
“目前為止,整車企業的海外并購鮮有成功案例。”春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大總直言不諱。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上汽集團收購雙龍汽車。2004年10月28日,上汽集團以5億美元的價格高調收購了韓國雙龍48.92%的股權。上汽集團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術,利用雙龍的品牌和研發實力。但并購之后主要遭遇了兩個問題:一是對并購的收益估計過高,雙龍汽車雖然在技術和研發上較好,但缺少市場。二是收購后兩個企業的文化難以融合,合作與企業經營拓展無法真正展開。
上汽的這一失敗案例也反映出,我國自主品牌在海外投資存在的問題。陳林對此總結了四條,即缺乏明確的整體戰略規劃,缺乏對被收購企業的潛在風險及并購后的整合調整的認識,缺乏前瞻性的資源儲備,缺乏對收購后所需追加投資的準備。而這四大問題也成為擺在自主品牌企業面前的四道門檻。
陳林建議,在海外發展戰略上,首先,企業要切合自身條件實施策略,不強求并購大型企業,可優先選擇規模較小,但符合自己要求的優質對象;其次,企業要學習用國際視野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具有自身特點的國際化經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特別是要考慮投資或并購后的整合問題,充分評估文化、理念、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此外,加強人才培養和儲備,并做好與當地的溝通也同樣重要。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