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不久,在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的情況下,各個地方政府已經按耐不住投資的沖動,紛紛開始“冒天下之大不韙”,幾天之內竟然連續上馬了兩個“四萬億”。
四萬億,這個曾經多么熟悉的數字,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從四川版的4萬億到福建版的四萬億,四萬億就如雨后春筍不斷的涌現。在這瘋狂的背后,人們是否該冷靜下來思考下,上一次的四萬億給我們造成多少傷害?不能否認四萬億當時拯救了中國的經濟,使經濟快速復蘇,但是同時埋下的隱患就是就是通脹全面爆發。而如今地方版的四萬億如火如荼的興起是否要“三思而后行”?各界對此似乎也不看好,紛紛用腳投票。
各地比賽“吹泡泡”
2013年10月23日,福建省發改委發布了福建版本的“四萬億”投資計劃,這是繼四川版本的“四萬億”后,又一個舉一省之力發布“四萬億”計劃。似乎大家都再次回到了2008年版本的“四萬億”計劃中,那次計劃造成了產能過剩到現在都還無法修復。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2013年1月22日,工信部、財政部、發改委等十二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汽車、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稀土、電子信息、醫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這九大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目標和任務。之后,中央各部委更是連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從財政、審批、金融等方面積極推動產業并購,重點就是為了化解2008年“四萬億”投資計劃造成的嚴重產能過剩問題。
時隔不久,在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的情況下,各個地方政府已經按耐不住投資的沖動,紛紛開始“冒天下之大不韙”,幾天之內竟然連續上馬了兩個“四萬億”。而現實中具有旺盛的投資沖動的不知這兩個地方,按照這種趨勢,很快就會有更多的地方版“四萬億”計劃推出。
融資問題很現實
那么四川省和福建省推出的計劃到底能否實現呢?不妨我們從融資的角度看一下。根據四川省公布的計劃,投資總額達到了4.26萬億元,相當于四川省 2012年gdp(23849.8億元)的1.77倍,相當于四川省2012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2421.3億元)的17.59倍。
而四川省2012年的社會融資總量為6979.5億元,其中,新增銀行貸款3652.4億元銀行表外融資1812.2億元(通過銀行承兌匯票、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債券承銷等形式融資)債券融資873.5億元股票融資252.5億元其他融資388.9億元(保險賠付、小額貸款等)。
粗略計算,四川省的“四萬億”投資規模相當于四川省2012年社會融資總量的6.10倍。即使按照兩年的時間完成,也意味著四川省每年需要實現現有融資規模的3 倍,以四川一省之力顯然難以完成。而福建省也是同樣的情況,福建省2012年的社會融資總量為7131.4億元,福建省推出的3.95萬億元投資計劃,相當于福建省社會融資總量的5.54倍。
實際上,這并不是地方政府第一次發布讓人如此“瞠目結舌”的“驚天大計劃”,大家是否還記得2008年云南三萬億投資計劃?2010年湖北省十倍于gdp的12萬億投資計劃?2012年貴州三萬億生態旅游投資計劃?好像大家覺得,投資計劃不高于“萬億”似乎不好意思見人,但是,這些計劃到底多少能夠實現卻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2008年中央“四萬億”投資計劃造成的產業陣痛至今尚未消弭,各地應該吸取教訓,在符合產業發展結構的前提下,謹慎的推出大規模的基建計劃,防止“大躍進”的悲劇重現。
地方版“四萬億”冷思考
現在市場所擔心的是,地方版“四萬億”投資熱潮如果成了2008年中央政府的“四萬億”翻版,那會給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多少后遺癥?如果不是,那地方版“四萬億”的內在含義又是什么?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又意味著什么?還有,地方政府通過什么方式來融資?是證券市場還是銀行?或還有其他更多的渠道?其投資效益會如何?如此巨大的投資什么時候才可收回?地方融資平臺原有的麻煩已夠大,到底還有多大的承受力?
要想厘清這些問題,先來思考兩個問題。其一,今年上半年國內gdp增長7.8%,但83%以上的省市增長在9.5%以上,一半以上的省市增長在11%以上。只有廣東等四個省市低于8%。這說明當前中國經濟存在嚴重的增長及發展不平衡。由于廣東等四省市的gdp總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這幾個省市經濟下行,把全國的gdp增長拉下來了,其實絕大多數省市經濟增長仍然處快速增長的軌道上。
其二,如果讓那些增長速度較慢的省市也能快速增長,或達到當前發達省份的經濟增長水平,那么中國經濟增長不是有無限大的增長潛力嗎?比如,2010年gdp在9200億及以下的11個省市,其gdp總量4.8萬億,與廣東省差不多(4.6萬億)。但這些省市的人口、自然條件、土地面積等資源要大于廣東10倍以上。如果這些省市的經濟水平也達到廣東的水平,那么整個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存在問題嗎?內需又會有多大?
經濟落后的省市經濟發展之所以緩慢,最大的問題是這些地方的基礎條件落后。無論公路、鐵路及城市基礎設施都是如此。
要挖掘中國經濟的無限增長潛力,最為重要的是把那些自然條件好,適宜居住而經濟落后地方的經濟發展起來。比如貴州、江西、湖南等南方地區及東北地區。當然對于那些不適合人居的地方,自然條件惡劣,政府投資再大,要想改變當地的環境也非易事,即使改變了一些,其能達到的經濟效果也十分有限。
也就是說,如果有條件,政府如何加大對那些經濟落后,但又適合人居住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思路并沒有錯,只是有個短期效益與長期增長的問題。如果中央政府加大對中部地區、西南地區及東北地區各種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那就可為未來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奠定基礎。可以說,這將是中國擴大內需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這樣一種思路不可小視。
既然如此,我們對于當前社會各方爭論十分激烈的地方版“四萬億”投資,就不能簡單、輕率地否定或肯定,而是要針對各省市不同的情況作不同的分析。我們既要看到地方政府為了業績而盲目擴大投資的沖動,看到這種投資熱潮可能帶來的巨大的金融風險及銀行風險,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些重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將是中西部經濟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新起點。特別是對于那些自然條件比較好,適宜人類居住但經濟落后的地區,比如貴州、江西,中央政府要改變以往統一的由不同財政部門分擔投資的方式,而應毅然加大對這些地方的中央財政直接的轉移支付。如果能夠有意識或通過直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幫助這些地方加緊基礎建設,那么這些地方的經濟就可能迎來一個快速發展期。
當然,對于地方版“四萬億”的投資熱潮,我們不能不格外注意的是,如何提高投資規劃的科學性,把重點放在投資的長期效應上注重加強對這些投資建設的科學管理與監督,盡量減少地方官員尋租設租的機會還應充分考慮到這種投資熱潮可能面臨的金融風險,特別是不少地方政府為了加大當地的信用擴張,在進入正規渠道困難的情況下可能進入非正規渠道,比如高利率的信托資金之類。這不僅會加大當地政府融資成本,也可能就此埋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伏筆。
來源:中國證券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