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臨近,但環保重災區———河北省從年初開始的環保治理行動熱度不減。上個月傳出消息,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資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具體包括京津冀蒙晉魯六個省份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重點向治理任務重的河北省傾斜。河北省公安廳特別組建環境安全保衛總隊,將以電力、焦化、石化、制藥、化工、食品、制革等主要污染工業源行業為整治重點。
我國是制藥原料生產大國,特別在高污染的發酵類原料上稱雄全球,而河北石家莊是發酵類原料主要產地,因此河北制藥企業能否“環保過關”也備受行業矚目,其引發的震動正在快速發酵。
產能過剩三廢困擾
我國制藥原料經過30年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全球霸主,發酵類原料占據全球8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出口貿易中一枝獨秀。但同時,制藥行業也吞下了重污染的“苦果”,被列入國家環保部重點治理的12個行業名單。近年來,環保部已經陸續發布了6個針對制藥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對不同類型的制藥企業做出了不同期限、地域、排放污染因子等限制規定,并增加了制藥中間體環保標準。
發酵類制藥工業生產品種多,生產工序多,具有使用原料種類多、數量大、原材料利用率低的特點。一般一種原料藥往往有幾步甚至10余步反應,使用原材料種數或10余種,甚至高達30~40種,原料總耗有的達10kg/kg產品以上,高的超過200kg/kg產品,從而產生大量“廢水、廢氣、廢渣”,且廢物成分復雜,污染危害嚴重。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發酵類主要原料品種青霉素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22.8%,增長主要來自企業擴產或恢復性生產。而早在2010年前后,我國青霉素工業鹽的年產能已經達到10萬噸,是全球需求的兩倍。vc目前國內產能達20萬噸,而全球實際市場需求只有約12萬噸。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資深專家沈賢姬表示,我國制藥原料環保成疾,主要源于產能無限擴張、環保投入欠賬、無序競爭。專注于醫藥行業研究的健康網給出了一張青霉鹽系列產品近10年擴產標志性事件圖:2003~2004年,河南新鄉華星制藥擴產,青霉素工業鹽產能達到8000噸;2005~2006年,石藥集團在內蒙古托克托建立工廠,主要生產中間體6-apa;2007~2008年,聯邦制藥達到1200噸6-apa產能,健康元藥業7-a鄄ca產能達到3000噸;2009年~2010年華北制藥完成6-apa車間轉產7-aca,投入11億元用于擴產,最終將達到3000噸產能;2011年~2012年,同聯藥業萬噸抗生素項目……
財政部消息顯示,國家此次痛下決心安排50億元資金環保定投,資金將以“以獎代補”的方式,按預期污染物減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濃度下降比例三項因素分配。
華北制藥一位人士稱,目前河北環保風聲鶴唳,企業隨時準備接受檢查。一些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已經減產、停產。
危廢目錄初現威力
截至目前,國家共計下發了6份涉及制藥環保的文件,其中2010年7月1日實施的《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范圍和影響深遠,各企業都在污水治理上進行了投入。例如魯抗醫藥率先引進的美國cass技術處理廢水,已在多家藥廠得到推廣;東北制藥總廠應用活性炭纖維膜回收含甲苯/甲醇廢水和滲透汽化裝備回收低濃度異丙醇等有機溶媒;華北制藥應用荷蘭上流式厭氧污泥床處理技術和意大利多效蒸餾技術處理高鹽廢水等都推動了制藥行業環保工作向縱深發展。而2008年環境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也開始發揮威力。
“危廢目錄發布后最頭痛的是發酵產生的廢渣不能作為飼料出售了,廢渣處理成了大難題。”一位業內人士說。
沈賢姬介紹,過去以糧食為初始原料的發酵生產廢渣中由于含有大量營養成分,大部分被飼料加工廠和農戶收購。但危廢目錄發布后,企業必須對廢渣進行鑒定,明確是固廢還是危廢。如果是固廢可以用作飼料,但如果是危廢則必須交給有資質的公司進行危廢處置。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危廢鑒定和危廢處置都比較難,首先是鑒定機構非常少,也不愿意承接制藥鑒定,因為風險較大;其次,發酵藥渣產生量大,很少有公司具備大量的危廢處置處理能力,一般還是靠制藥企業自己處理。
那么,國內現在有沒有廢渣處理技術和機械設備呢?
在剛剛結束的第71屆中國國際制藥原料、中間體、包裝、機械展覽上,制藥機械供應商表示,目前沒有一家企業擁有廢渣處理設備和技術。一家藥機公司負責說,現在80%的制藥企業廢渣處理都采用干燥、過濾、焚燒的方式,如果有害物質沒有全部過濾掉,焚燒過程必然會造成一些空氣污染。
華北制藥環保部部長陳平表示,自2008年起,抗生素菌渣因其藥物殘留問題已明確被列為危險廢物。目前,被政策認可的處置方式僅是焚燒,但是受處置成本和焚燒設施能力等因素制約,此方式難以實施,而且抗生素菌渣干基中蛋白等有機物含量高達90%以上,直接焚燒處置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抗生素菌渣處置問題嚴重影響了制藥行業的生存與發展,也使危險廢物管理陷入困境。
技術革命比拼環保
“制藥行業一直沒有停止環保新技術探索和研究的腳步,但是像廢渣處理技術盡管在個別企業已經擁有先進技術,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沒人敢做技術認定,因為評估工作巨大,風險也很大。”沈賢姬說。
公開報道顯示,2011年華北制藥集團藥渣轉化氣質燃料技術獲重大突破,抗生素菌渣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科研課題被河北省科技廳列為“重大技術創新專項”。與此同時,以新技術為依托,華北制藥啟動了菌渣處置與利用生產性示范項目,中試驗證裝置建成投產后,產氣量超過50立方米/噸。
據了解,2011年華藥集團以倍達公司的青霉素和頭孢菌素菌渣為研究對象課題,開展以厭氧消化技術為主導將抗生素菌渣無害化、資源化的科研課題研究,在消除菌渣中殘留藥物的基礎上,將菌渣厭氧消化生產沼氣作為新能源加以利用,抗生素菌渣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將藥渣等有機物轉為沼氣的轉化率超過50%,沼氣中甲烷含量超過60%,沼氣熱值超過5000千卡。
據悉,華北制藥廢渣處理技術已經逐漸得到業內認可,最近包括哈藥集團在內的多家企業到華藥取經。然而,創新環保技術是共享還是通過商業規則推廣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推動行業進步的角度上說,環保新技術應該由行業組織進行鑒定推廣,不能讓企業“抱著不公開”。而另一方則認為,環保新技術是企業投入人力物力,長時間研發的結果,跟其他技術一樣應該加以保護。
復星醫藥集團高級副總裁李東久認為,在環保標準日益提高的今天,環保技術無疑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環保技術不僅不能共享而且必須成為企業制勝的法寶。目前,原料藥行業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新版gmp認證已經通過提升質量標準淘汰了部分產能。未來,環保也將成為淘汰落后產能,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本報記者方劍春)
來源:中國醫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