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18年8月,乘用車共銷售178.99萬輛,同比下降4.55%,增速比1-7月略有減緩。車市的慘淡現狀已經滲透到各個方面,汽車零部件行業作為整個汽車產業中關鍵的一環,也無法避免車市慘淡帶來的影響。就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工作報告中也指出了零部件行業存在明顯短板。同時協同多位行業人士共同探討零部件行業未來發展之道。
“低、散、弱”問題
資料顯示,我國零部件全行業企業數量保守估計在10萬家以上,但規模以上企業僅13333家,中小企業是零部件產業的主體,多數企業集中在低端、低附加值領域,盈利能力低、產品品質不高、運營管理粗放是其面對的重要問題;而且產業空間布局分散導致集群內產品不成體系、集成能力薄弱。在研發層面,多數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核心能力薄弱,技術創新投入低,遠低于外國零部件領先企業,且許多核心技術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制造和管理能力相比外資企業仍有差距,人才缺口大。
創新力不足、競爭力弱
不僅如此,戰略投入及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在高端零部件領域競爭力弱。例如在乘用車領域,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esp、渦輪增壓器等高附加值零部件市場多有外資企業占據。在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領域的競爭中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同樣不具優勢。另外,外資零部件企業已成為我國各整車企業開展采購業務的主要伙伴,據統計,占采購總額的52%以上。
市場環境不利
另外,零部件市場競爭生態不夠健康。零部件行業市場生態趨于惡化,雖然零部件企業從數量、質量、效益等方面得到發展,但零部件市場內部競爭相對無序,受上下游擠壓,自身競爭力較差,受到的制約較多。而零部件產品同質化、價格競爭白熱化的問題也日益明顯,催生假冒偽劣的現象。后市場缺乏規范,對優良企業產生負面效應,給打假維權帶來困難。
零整關系不協調
此外,零整關系不協調也是我國零部件行業面臨的難題之一。整零企業關系不協調,企業間各成拍戲。中國整車企業同體系外零部件企業的配套關系不穩定,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難以形成,使一些零部件企業的生產能力不能充分發揮。
四方面有待提高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表示,“零部件產業發展離不開關鍵技術,質量品牌,企業戰略和產業鏈協同四個關鍵因素,但是在這四方面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希望能夠促進這四個方面的進步和發展。”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表示,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也同樣進入了轉型時期,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一方面要面對智能化、輕量化的挑戰,要在網絡化的組織中重新定位,或者升級成為獨立的模塊化供應商,或者與無品牌工廠硬件和硬件管理供應商戰略合作,成為汽車使用環節維修保養的產品技術供應商。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整車廠商基于優化產業鏈,控制生產成本的目的紛紛推行汽車產業全球化及汽車制造全球化分工協作戰略,將汽車零部件生產、研發、銷售和售后服務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通過自主研發,中國有望成為世界汽車零部件生產大國。
同樣,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政策處處長肖榮臣從五點表示如何推動零部件行業發展。第一既要重視我們汽車生產銷售,更要重視零部件保障供應;第二既要重生產增量,更要重流通增效;第三既要重產品質量,更要重品牌的培育;第四既要重傳統的汽車零部件,也要重新能源汽車等新型零部件生產和流通;第五既要重市場競爭,更要重市場秩序的維護。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適應新時代、新格局、新趨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零部件產業核心競爭力,把握“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成為了汽車零部件產業的一種必然選擇。零部件企業亟需提升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產品性能、質量、價格、供貨條件等多項指標;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快速推薦下,準確品谷行業發展方向,做好獨立預判及預案;與整車企業聯合、與零部件企業聯合,融入國際市場,擴張規模,培育人才,加速整合;在此基礎上不忘跨界融合,學會開展跨領域的競爭與合作,充分吸收和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彌補自身業務短板。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