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國家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劑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可塑無機有機納米材料危害因子檢測新技術研究(2018yff0215200)”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南京順利召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江蘇省科技廳、江蘇省質監局、南京市質監局、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及項目參與單位共60余人出席本次會議。會議由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周駿貴院長主持。
該項目由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牽頭,東南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9家單位共同承擔。實施周期為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項目總經費239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經費796萬元,項目負責人為張馳博士。項目下設“應用可塑光子晶體的多靶標高通量檢測技術”、“高靈敏度多靶標檢測試紙條研發”、“應用等離激元光纖傳感器的高靈敏度檢測技術”、“納米電紡纖維高性能富集萃取技術”、“基于納米材料的危害因子檢測整體方案與量值溯源”、“基于新型納米材料的危害因子檢測技術的示范應用”6個課題。
據介紹,該項目是江蘇省質監系統單位首次作為牽頭單位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也是本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質量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重點專項(簡稱nqi專項)立項項目中僅有的兩項由地方機構牽頭承擔的項目之一。該項目的立項標志著南京市在nqi共性技術領域的研究居于國內領先水平。南京市正在著力打造創新名城、積極實踐質量提升行動,南京質檢院將以國家重點項目的實施為契機,爭取將新型檢測、認證、評價等方面的質量基礎設施平臺和創新技術納入全市創新名城建設的重點工作范疇。同時,該項目對推動原“質檢總局科技部關于加強國家質量基礎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在江蘇省落地,提升江蘇省質量共性技術領域的檢測、評價、計量、標準總體水平將發揮積極作用,有效促進地方產業質量提升與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為了推動檢驗檢測科技創新工作,加大檢驗檢測科技研發力度,南京質檢院在原有認證機構基礎上,依托南京質檢院科技部門增設了“nqi”研發中心,并在本次啟動會上正式揭牌成立。
啟動會上,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邢浩博士作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質量專項項目管理工作部署和有關要求”報告,對質量專項的總體目標、項目管理流程、專項管理要點以及相關的工作要求等做了詳細的介紹。
據項目負責人張馳博士介紹,危害因子泛指可影響人身健康、導致疾病甚至傷亡的物質,對危害因子的檢測和控制是制造業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環節。現有的危害因子檢測技術有著前處理效率低、選擇性差、環保性差、靈敏度低、準確性差、檢測通量低、缺乏評價與標準化等問題。本項目針對食品與消費品中危害因子檢測的實際需求,應用光子晶體、等離激元、電紡纖維等納米材料,開展生物學與化學性危害因子的多靶標、高通量、高靈敏度檢測技術與高效樣品前處理技術研究,科學評價納米檢測技術的實用價值,并在檢測行業中開展示范應用,為食品與消費品的質量安全提供一套基于納米技術的創新方法支撐。
“基于可塑無機有機納米材料危害因子檢測新技術研究”項目目標包括,開發出多靶標高通量檢測技術,單個光子晶體編碼靶標數不少于5個,樣品通量不少于384個,靈敏度優于國際檢測標準水平;研制出可塑光子晶體試紙條,單條靶標數不少于3個,靈敏度、檢測速度、假陽性率等主要指標均優于國際檢測標準與同類快速檢測產品;研制出高性能富集電紡納米萃取材料1組、自動化裝置1套,該萃取器件對危害物的萃取方法回收率大于60%,精密度不大于15%;開發出150種以上關鍵化學性和生物性危害物多靶標檢測方法;研制出15種以上新型試劑與耗材,形成一套涵蓋150種以上對象的危害因子方法庫等。
根據專項管理辦法的要求,項目負責人張馳博士代表項目組向專家組匯報了項目實施方案,并提請大會審議。與會領導和專家對項目實施方案和組織管理辦法等進行了討論和交流,為項目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建議,如牽頭單位認真落實法人責任,加強課題之間的銜接與協調;課題任務分解,課題考核指標的進一步細化和明確;課題的合理時間進度安排等。最終,專家組一致同意項目實施方案通過論證,建議加快啟動項目實施。
會議的最后環節是由南京質檢院科技認證部部長韓冰向項目參與單位成員們匯報項目管理辦法,與會的項目參與單位成員們對其中的項目研究內容分工、年度研究計劃方案及相關關鍵問題進行了認真而熱烈的討論。
該項目隸屬于“國家質量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重點專項(簡稱nqi專項)。nqi專項由科技部、原國家質檢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委等13個部委在2015年共同研究提出,是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重點專項之一。該專項圍繞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各個環節和產品質量提升,首次對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進行了整體設計和一體化實施,為產業轉型升級、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國際競爭力等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來源:阿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