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獲悉:在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專項的支持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相關科學預研日前在上海正式啟動。
ska的概念提出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是國際天文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也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龐大的天文設備。它是中國參與、多國合作、共同出資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全球約20個國家上百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天文學家和工程師參與項目研發。
據該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洪曉瑜研究員介紹,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相關科學預研,共分為三個大課題:將以我國低頻望遠鏡陣列21cma和澳大利亞低頻望遠鏡陣列mwa的實測數據為基礎,為ska的宇宙再電離直接成像觀測做準備;將完成低頻射電干涉大視場、高動態、多波束的成像處理軟件;同時建設中國ska區域中心數據處理系統的原型機。
作為下一代擔當引領作用的射電天文觀測設施,ska不僅承載孕育世界級科研成果的使命,還將產生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超大數據量。據估計,僅按照全部規模10%來建造的第一階段,其科學處理器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就相當于我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的8倍、“神威·太湖之光”的3倍。如此龐大的數據還需要深度分析和加工后才能被科學家使用,這些工作是要由分布于幾大洲的區域數據中心合作完成。
在ska中國首席科學家武向平院士帶領下,中國ska科學團隊計劃在上海建設中國ska區域中心,主要包括科學中心和數據中心。
上海天文臺安濤研究員說:“中國ska數據中心將作為國際上幾個大型區域數據中心之一,一方面承擔一定份額的ska數據處理和存儲的國際義務,另一方面重點為中國乃至亞洲區域科學用戶提供必要的計算和數據存儲資源以及技術支持。中國ska科學中心將為數據中心的建設和運行提供科學指導以及研發天文軟件,助力科學家利用ska數據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現在上海天文臺已與澳大利亞的ska先導望遠鏡數據中心之間建立了端對端的直連互通,成功研制了符合ska數據處理特點的原理樣機,在“天河二號”等大型超算上完成了ska核心軟件的大規模集成測試。” 安濤表示,中國ska團隊的工作成果為推進國際ska區域中心建設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據介紹,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硬件建設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完成,之后再進行軟件測試和系統聯調。整個系統預計在5年內建成并投入使用。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