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10月進口創年內歷史新低,進口煤價格優勢漸失。與此同時,國內煤價格也出現了去年年末以來的首次上漲。但分析認為,此波行情只是受季節需求和煤炭流通整治帶來的,煤炭產能過剩短期將難以改變。
進口創新低
“10月份動力煤進口創今年新低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意社煤炭分析師羅秀滿告訴記者。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今年我國累計進口煤炭2.6億噸,同比增長17.3%,進口煤平均每噸價格為89.8美元,同比下跌13.1%。但進入8月份以來進口量開始逐步下降,特別是10月份煤炭進口陡轉直下,當月進口煤炭約為2121萬噸,創下今年以來的新低,環比減少約452萬噸,降幅17.56%,進一步延續了8月以來的下跌慣性。
據羅秀滿分析,今年以來國內煤炭價格持續走低,有時甚至出現了國內價格與國外價格倒掛,國外進口煤漸漸失去了價格優勢,進口煤相對于國內煤除了運輸成本高外,還有海關等一系列復雜的手續需要辦理,用煤單位在國內購煤比國外還實惠,自然就不愿意舍近求遠到國外進口煤了。
“這還只是其一,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對進口煤進行整治,增加了進口煤的成本,使進口煤的價格優勢進一步削弱。”羅秀滿介紹說。隨著我國進口煤量的增加,大量的劣質煤混進了中國市場,特別是印尼和越南進口煤質量較為低下,印尼煤發熱量大多在4500千卡以下,即便高于4500千卡,硫份含量也較高,大多在1%以上;從越南進口到中國的煤主要為10號、11標號無煙煤,炭分大多超過了25%。大量的低價劣質煤充斥著中國市場,不但擾亂煤炭市場行情,更為嚴重的是對我國的環境保護構成了壓力,國內不少業內人士紛紛呼吁國家出臺措施限制劣質煤進口。
在此背景下,五月份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下發了《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該意見稿主要針對煤炭的流通秩序和煤炭質量進行了規范。對焦煤、商品煤及動力煤的灰分、全硫分及全水分的含量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其中煉焦煤質量要求:a≤12,mt≤12,s≤1.75;褐煤質量要求:q≥2870kcal,a≤40,mt≤40s≤3。特別是在“遠距離運輸和進口動力用煤”的質量要求:s≤1,a≤25,q≥4544kcal。為限制劣質煤進口,國家還對進口煤炭的企業資質進行了較為嚴格的規定,其要求是從事進口煤的企業注冊資金需在5000萬元以上,近3年煤炭貿易量要在100萬噸以上。這一措施在8月初見成效,進口煤出現了下降趨勢。
中國鋼鐵現貨網趙特也認為,“10月份煤炭進口創新低主要是受到國內煤炭價格走低的影響”,由于國內煤炭產能大量過剩,致使煤炭這位曾經的“皇帝女兒”也成“剩女”了,煤炭價格接近成本,國內對劣質低價煤的限制措施一出臺,進口煤的價格優勢地位漸失,幾方面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10月份的進口量創今年以來的新低。
統計數據也印證了以上人士的分析,7月初到9月底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下每噸累計下跌了65元,這期間航運價格也上漲了,以秦皇島至廣州5至6萬噸海運計測算,每噸上漲了13元,實際國內煤價每噸下跌了50元左右。而同期5500大卡的外貿煤運到我國南方的價格每噸僅下跌了3美元,折合成人民幣不過20元。國內煤價下跌50元/噸,而國外煤只下跌了不過20元/噸,故國外煤炭的價格失去了優勢。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目前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霧霾天氣的頻發已給國人敲響了警鐘,環境問題不容忽視。而從解決污染問題的計劃看,很大一部分是瞄準燃煤行業的。“國內煤炭的銷路本身就不是特別好,供過于求的局面比較嚴峻。國外煤炭的價格優勢在此時也縮小很多,進口煤炭自然在中國市場就會受到一定沖擊,煤炭進口量也減少。此外,在10月份,我國的政策是偏向‘煤改氣’、‘煤制氣’兩個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國家對煤炭的政策也會收緊。相關企業也已經提前做出預判和防范,所以,10月份我國煤炭進口量會出現下降的狀況。”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這樣表示。
10月煤炭進口量創今年歷史新低主要是受國內煤炭價格低的影響,但近期及中長期煤炭行情又將如何?
將暫時回暖
“近兩三個月將會有所好轉。”羅秀滿告訴記者。近兩三個月煤炭行情將有所好轉的主要原因為冬季是用煤的高峰季節。眾所周知冬季的燃煤供暖,將大大增加煤炭需求;還有就是冬季屬于枯水季節,水電發電量將會下降,水電發電量減少的缺口也只能是火電來補充,這方面也將大大增加煤炭的需求。在供給方面,比如說提高進口煤質量和企業資質門坎,這會增加進口煤的成本從而減少供給,有利于價格的回升;在產能調控方面,國家壓縮過剩產能的政策逐漸發揮作用,嚴格按照要求,這會使一些不達標的企業停產,從而減少煤炭的供給,緩解產能過剩壓力。
羅秀滿的分析觀點得到了一些統計數據的印證。
數據顯示,10月16日,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出現了上漲,這是至去年11月7日以來的首次上漲,而且漲幅不小。截至11月6日,環渤海動力煤價格累計每噸上漲了15元,每噸報收454元。7月中旬開始秦皇島港口5500大卡動力煤開始下跌,從每噸550元下跌到了每噸510元,用了兩個半月的時間;而每噸從510元漲到550元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無獨有偶,中信證券的策略分析師祖國鵬的觀點也與羅秀滿不謀而合。
“年內煤炭價格回跌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目前驅動煤炭價格下行的動力不足以抵消上漲的驅動力,”祖國鵬說。其原因有三:首先是從近幾年的歷史統計數據看,第四季度都是煤炭需求的旺季,沒有出現過四季度煤炭需求走弱的情況,以近三年(2009-2012年)的數據顯示,煉焦煤消費量q4環比q3基本持平,動力煤消費量q4環比q3則通常有2%左右的增長。其次,每逢年底,是煤炭合同的簽約旺季,為了明年合同煤有個好價錢,煤炭銷售企業一般不會采取主動降價。另外,國外的煤價也在小幅上升,因此煤炭價格短期內不會受到國外低價煤的沖擊而降低。
那么是否可以認為煤炭的春天已到來,從此將艷陽高照呢?
“不能這么認為,相反中長期看煤炭市場仍不容樂觀,”羅秀滿認為。由于我國煤炭前幾年的供不應求,加上調控乏力使得煤炭產能惡性瘋狂增長,造成了我國煤炭產能大量過剩。這個過剩的產能不是短期內能消化得了的。雖然目前價格出現了回暖,那是因為季節因素和國家對煤炭貿易的整頓造成的暫時暖陽,這個回暖并非過剩產能的消化或經濟回暖后引起的,故這個回暖不易維持長久。
祖國鵬也認為,經濟復蘇低于預期,再加之煤炭的產能過剩短期難以消化,故煤炭板塊超額收益難以持續,有待新的催化因素出現。新的催化因素包括經濟回暖預期的再度加強,或流通層面的超預期改善。但大幅下行的風險也不是太大,因為三季報風險已釋放完畢,行業基本面維持穩定是大概率事件。
中信證券給煤炭板板給予的評級為“中性”評級。并認為未來如果中央地產新政出臺,或未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或相對穩定,這些有助于改善鋼鐵冶金行業悲觀的預期出現,會對煤炭行業產生利好。
祖國鵬還進一步認為煤炭進口量持續下滑的趨勢估計將在12月份發生逆轉,歷史統計數據也表明,每年12月煤炭進口量會通常處于高位,受年末合同兌現的影響,年底煤炭的到岸量也會顯著增加,加上國內的煤炭價格有可能回漲到7月份的水平,國外進口煤的價格優勢又將顯現。
中信建投策略分析師李俊松、劉宏程也表示,盡管近期煤價回暖有助于煤企4季度有個好的業績,但從全年來看上漲幅度難以使公司業績有基本好轉。其給出的投資策略是,需尋找低估質、業績平穩、有注入預期的優質個股。(本報記者鄧大洪)
來源:中國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