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機床防護罩走俏高端機床市場工廠里,“機器換人”熱潮涌動,一臺臺功能強大的工業機器人走進工廠車間,替代工人完成工作。
機器人來了,現代工廠還需要工人嗎?
機器人來了,工人走向何方?
帶著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無人工廠”,探尋答案。
自動化率飆升“無人工廠”風起云涌
汽車制造曾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機器人的加入,讓汽車工廠模樣大變樣。
在武漢神龍汽車三廠,890多名產業工人與近300臺機器人成了親密“同事”。在該公司的沖壓、焊裝、涂裝三大車間,都可看到機器人忙碌的身影。
12月1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該廠沖壓車間看到,整個生產過程不需要人工,全部由機器人和沖壓機“搭檔”完成。
同樣,在焊裝車間,240多臺機器人在焊裝線上24小時運轉。只見它們揮舞焊槍,自動將一塊塊頂蓋、地板、車門等零部件“拼成”駕駛室雛形,誤差控制在0.03毫米之內。
工人對機器人早已非常熟悉,武漢神龍三廠焊裝車間維修工段經理王勤說,該廠2013年引入機器人,自動化率達72%,明年自動化率將達到85%。目前,焊裝車間290名工人,分成3班,主要是“陪著”機器人干機器人不方便干的“小活”。
在位于咸寧高新區的湖北奧瑞金包裝公司生產廠房里,也幾乎看不到工人。
3條350米長的生產線飛速運轉,經過沖杯、拉伸、清洗、彩印等工序后,1分鐘可生產3000個易拉罐。
自動化生產給企業帶來了“福利”:單位時間內用更少的人生產更多的產品。湖北奧瑞金包裝公司總經理于仙超介紹,公司加大自動化生產投入,基本實現自動化無人生產,其產品被紅牛、雀巢、伊利等知名企業選用,預計實現年產值12.5億元。
通過智能優化控制,湖北三寧化工生產己內酰胺裝置,可達到無人干預的生產模式,每套裝置每年可帶來200萬元經濟效益。
6月,武漢大學發起的《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制造業員工工資在過去十年已翻番,中國人工成本是東南亞的四五倍。負責該項調查的武大教授程虹表示,隨著人工成本的增加,智能設備的研發和維修成本的降低,“無人工廠”將為企業帶來更為長久的經濟效益。
“
機器換人”非簡單替代追求人機互動和平衡
“機器換人”,人會失業嗎?
走進京東武漢亞洲一號倉儲物流中心,所見所聞令人震撼:2000平方米的分揀區,分揀機器人把來自全國各地的包裹,分揀到客戶所在的站點去;通過二維碼,這些機器人能準確地識別自己的路徑,準確率達100%。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