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是指一種對組織、細胞、血液等進行dna檢測的技術,一般通過采集被檢測者的待檢樣品,在擴增其基因信息后,通過特定的設備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信息做出檢測。以此來判斷這部分基因是否存在突變或敏感基因型。換言之,基因檢測技術具有預知患病風險的功效。
癌癥,作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一直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與癌癥對抗的過程中,很多病患都落于下風,最終被奪去了生命。癌癥為何有如此大的“殺傷力”?事實上,癌癥與一般的疾病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一類基因病,幾乎所有的癌癥都是基因突變導致的。人類作為多細胞生命體,身體內有無數的細胞在運作。細胞的各司其職,分工合作,而癌細胞恰恰是其中的“叛逆者”。這類細胞不再安守本分,由于特定基因突變導致其增殖能力突然增強,開始超計劃自我生產和運作,并且在生產的過程中海慧將突變而來的錯誤指令復制給新細胞。這些特定突變的細胞群就是導致多數癌癥的主要原因。
由于癌癥的發生與基因本身的改變關系甚為密切,為此癌癥基因檢測技術應運而生。人們利用癌癥基因檢測技術,來實現對癌癥的早期篩查、診斷以及輔助治療。運用基因技術測定某些特定的基因位點,讓腫瘤醫生能夠在一系列的藥物或治療方案中找到對特定患者最為有效的藥物或方案。
目前,在癌癥的臨床治療上,一般的化療藥物并不具備癌癥細胞特異殺傷性,且副作用嚴重。正是在這一基礎上,人們提出了靶向藥的構想。靶向藥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癌癥細胞變異基因設計的治療藥物,所謂的靶向是指藥物會選擇性的破壞帶有變異基因的癌癥細胞,而不對正常的細胞造成損害。
雖然已有部分靶向藥誕生,但癌癥種類紛雜,即便是同一部位的癌癥,治療效果和方法也不盡相同。而我們提到的靶向藥,其本身的針對性又較強。要想對不同的患者實現真正的“對癥下藥”就必須實施個體化治療。基因檢測技術的誕生等于為癌癥患者的靶向治療開啟了新紀元,通過對患者體內的基因進行檢測,就能確定患者的癌癥分子類型,幫助醫護人員實現精準的靶向治療。
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基因檢測的普及率已經甚為可觀。美國fda現已強制要求臨床醫療在使用靶向藥物之前,必須進行egfr、kras等基因檢測。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普及,自1991年至今,美國癌癥死亡人數已經減少22%。
據有效數據顯示,到2017年,我國的肺癌發病率已經上升到80萬例,死亡人數達70萬例,癌癥患病率和死亡率依舊高居不下。值得期待的是,近幾年我國部分一線城市的醫院已經開始引進癌癥基因檢測服務。未來,相信隨著癌癥基因檢測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癌癥患者將會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曙光。
來源:儀器儀表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