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內多數農機企業都將目光鎖定“國外”,尤其是在國內農機市場整體疲軟的形勢下,“走出去”不乏是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好辦法。但要真正實現“走出去”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今,農機企業的出口正面臨著國內和外國跨國公司的雙重競爭壓力,處境艱難。我國出口農機產品面臨著品種單一,出口市場集中、狹窄,再加上這幾年國內企業紛紛加入進來,從而加劇了企業之間的競爭,低價銷售成為開拓市場的主要手段,使得國內市場的“價格戰”不斷向境外蔓延。同時,在原料成本逐年升高,利潤空間越來越低的情況下,我國農機企業對外宣稱的價格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另外,我國大多數農機企業還面臨著與國外信息不對稱的困境,相對較為穩定的國外市場少之又少,更是談不上對某些市場進行特殊性定制,專門研發生產相適應的農機產品。就拿包括緬甸、泰國、柬埔寨在內的東南亞地區而言,它們所需求的農機多數為單一化、小型化,這些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需要大量進口農機產品。但是由于我們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零配件供應以及售后服務,即便在東南亞地區也沒有中國響當當的品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對外發展的步伐。部分商家還將質量低劣的農機產品銷往國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國農機產品的聲譽,夯實東南亞市場實屬不易。
所以,“走出去”并非只是將產品銷往國外即可,而在于要積極尋求一條別人不敢走或者行不通的道路,才是企業立足國際市場的通行證。農機企業需要擴展國際市場,一方面,要嚴把產品質量關,尤其是在產品耐久性上大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外經營服務體系的建立,這是走出國門、立志開拓市場的基礎。改變國產農機在國外不能長期使用,一度成為“廢鐵”的命運,讓國外用戶感受到“無差別”的服務,積極尋求和培養懂技術、會維修的人員,提升國內農機知名度。
要想在東南亞以及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中國農機企業可謂任重道遠,行之有效的辦法是積極主動地置身于競爭之中,了解市場,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發展的機遇。
來源:中國農機化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