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紙的廣泛應用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日益改變,令手工紙的功能與價值逐步被機制紙所取代。進入信息時代后,信息傳遞的方式又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紙化辦公”和“數字化閱讀”,甚至使機制紙的應用空間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紙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那么,手工紙在當下的價值又體現在何處呢?
手工紙的生命與溫度
手工紙是有生命、有溫度的載體。手工造紙的原材料“麻構竹藤桑青檀稻瑞香",和造紙不可或缺的山間溪流,均為自然的恩恵。造紙人用智慧和雙手,抄造出潔白細膩的紙張,供人們書寫記錄,傳情達意。造紙工藝的原生態,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樸素世界觀。那自然纖維的肌理與質感能讓你在感恩自然造化的同時,更贊嘆匠心巧手幻化出的材之美、技之精手工紙讓書寫成為一種儀式。某時、某刻的所思、所念,通過紙與筆凝固下來。每一個字跡亦或涂鴉,都是執筆者內心外化的印跡。盡管計算機可以代替書寫,卻仍有人堅持用筆書寫,那不是對新技術的排斥,而是特定工具定義了一種開啟思緒的方式。當書寫漸漸遠離我們的日常,紙與筆的傾吐讓情感變得更為真切。每個人的字跡都不同,每一張手工紙也不同。作為聯結心靈最直接的媒介,紙張,連同你書寫和記錄下的思想,都將成為日后值得傳承和珍藏的財富。
手工紙的花色品種,以及它所擁有的可塑性和作為手工制品的獨特性使其在禮品包裝上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包裝既是一種形式也是一個行為過程。選擇一款具有天然纖維質感的手工紙,將心意、情感,經由雙手層層包覆進去,這個過程即賦予禮之意的必經之途。為心中的對方精心選擇禮物花費時間去親手折起來,包起來,再以恭敬的姿態雙手呈上。受禮者以雙手接過禮物,鄭重地開啟。那一刻,手工紙作為禮物呈現的舞臺和背景,其間所包容的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惜物之情和彼此珍視之意,為我們還原了禮的本質。造紙術的發明,為知識的傳播、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質載體和技術途徑,是中國古代科技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藝術家制作的紙燈
作為文化的使者手工紙正成為世界性的話題,充分發揮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組帶作用。有國外藝術家來到中國紙產地考察造紙工藝,也有很多中國藝術家的紙藝術作品走向世界的舞臺。去年,由我策劃的“紙原,傳遞手工紙的溫度”展,赴法國蒙彼利埃展出。今年8月,意大利盧卡國際紙藝術雙年展將首次設立主題館——中國館,以凸顯中國作為造紙術發源國的獨特地位。我和其他幾位中國藝術家將攜作品赴意參展。紙張不只是作為書寫和繪畫的承載者,更以其獨特的纖維質感和材料肌理,在藝術創作的領域里釋放著自身的魅力。
那么,當我們說手工紙“好”的時候,又該怎么評價機制紙呢?二者各自的優劣性體現在哪里?在19世紀初造紙機問世以前紙張都是手工制造的。機制紙與手工紙的造紙工藝原理大體相同,但在加工方式上有所不同,因而在紙的特征和性能上也不盡相同。機制紙,是運用長網抄紙機或圓網抄紙機等抄紙機械.連續、大量生產的紙張,其品質穩定,產量大,品種多。而手工造紙的工藝過程,基本都是人工完成的。原料的收集和加工工藝,也因地域和人的不同而有差異。再經不同的抄紙師傅一張一張撈制完成,每一張手工紙都不一樣。這種差異性與品質均一的機制紙相比,可謂是手工紙的個性。
手工造紙選用植物的韌皮纖維為原料纖維長,人工打漿對纖維損傷小手工抄制過程中,纖維可以充分交織,不存在機械造紙纖維縱橫向分布不均的情況,使得手工紙在韌性和拉力上大大優于機制紙,縱橫拉力都很均勻。手工造紙以生物發酵法脫膠,再以石灰和草木灰水弱堿性溶液蒸煮,去除木素,提純纖維素。如果進行二次蒸煮,再加上一次日光漂白的話,就可以將木素和其他雜質除盡,也不會使纖維素受到更大的破壞,以這樣的原料,可以造出上好的皮紙。紙張呈弱堿性,保存壽命長,正所謂“紙壽千年”。
而現代機械造紙采用的化學制漿法,會使紙張增加酸性,使纖維素受到較大的損傷,纖維變硬變脆,降低紙的強度和壽命。生活中常見的報紙放置較長時間后,紙質變黃、變脆的現象,正是這種原因。手工紙是有溫度的。這種“溫度”,用手就能摸得到。手工抄造的紙張,纖維之間的交織不像機制紙那般致密,因富含空氣,熱的傳導率低手摸上去就會感到溫暖。又因手工紙的表面不那么光滑,所以當光線投射上去的時候會產生漫反射,用來制作燈具,能給人帶來柔和的光線,營造舒適的氛圍。在一些文化領域,比如創作中國書畫、印刷與修復古籍、篆刻、書畫裝裱、碑帖拓印等,由于特定的使用需求,機制紙尚無法替代手工紙。某些民俗用紙,如冥紙,也更傾向于選用手工紙。這樣的手工紙盡管比機制紙貴,但更能夠表現出對于祖先的敬意。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