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在世界范圍內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顯然是具備這樣能級的顛覆性科學技術——它不僅僅是今天的現象級話題,更指向國家未來的綜合實力。
9月17日至19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成功舉行。伴隨著人工智能進入“上海時刻”,黃浦江畔吹響了加快建設人工智能發展高地的集結號。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它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已從技術變革跨入創新應用的重要窗口期,成為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提升綜合競爭優勢的核心驅動力。對“新動能”的準確研判和把握,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是否能夠抓住戰略機遇,下好“先手棋”。
無論學術界還是產業界,所釋放的信號都很明確:人工智能炙手可熱、未來可期。加速建立、形成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新型產業體系,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產業競爭合作的重要力量,是當下上海必須思考、求解的現實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參會的全球近40個國家的千余名學界專家、企業家以及一大批創新創業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及一個熱詞——“人工智能+”。未來五至十年,人工智能將陸續在制造、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大展身手,把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未來城市也將被人工智能賦能,成為一個智慧的生命體。
人工智能從0到1的起步在部分領域已經發生,人工智能技術要實現賦能,“+”直接意味著跨界。回望全球科技發展史,一些被公認為“引發全球科技革命浪潮”的戰略技術,其最終的影響往往超越技術本身,超越物質層面,人類的文明、制度、文化都將因它而改變。
面對這樣的變化,一連串與人工智能有關的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出現的新課題擺在我們前面,需要世界各國深化合作、共同探討;需要我們敢于突破常規技術研究的范式,勇于出新思路、有新作為。
很多知名學者呼吁,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并不局限于一個或幾個學科,而是跨學科的。每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學術視角,都可以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在當下特定領域應用所面臨的瓶頸提供線索和思路。在加強前沿技術問題研究的同時,也要加強人工智能相關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研究,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可控、可用、可靠。
尤其是當下,新一代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發展、理論建模、技術創新、軟硬件升級等整體推進,正在引發鏈式突破。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上海要在人工智能下一階段的應用發展中跑出“加速度”,須在核心技術上進行前瞻性部署,要在精準引才上花力氣、下功夫,要組建一支由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組成的隊伍,敢于向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無人區”挺進。
我們要有一種清醒的意識:越是向真正的前沿攀爬、行進,可能越發“孤獨”。我們將要走的,是一條沒有前人走過的路。
縱觀科學技術史,這一條“鐵律”亦顛撲不破:任何一項重大科學技術在應用領域爆發前,都有厚實的基礎研究作為支撐。很多好用、管用的科技成果在成為大熱門前,追溯它的“前史”,往往都是發軔于一些看似“無用”或者“用途不明”的冷門基礎研究。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