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勛
人工智能正向全球經濟體系注入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催生一場技術變革、產業變革。重塑全球競爭格局。人工智能也正在從多個方面支撐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邁進。這也有可能帶來突發的、意想不到的局面。要處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需要各國深化合作,共同探討。而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向全球治理提出的新挑戰,也在倒逼我們提前布局,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并更好地掌握發展主動權。
中國一南一北兩地本周舉行了兩場世界級盛會:一場是在上海以“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為主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另一場是在天津以“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打造創新型社會”為主題的世界經濟論壇第12屆新領軍者年會(本年度夏季達沃斯論壇)。兩場盛會都匯集了全球人工智能(ai)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以及相關政府領導人,他們圍繞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前沿、產業趨勢和熱點問題展開了世界頂尖對話。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智能正催生一場技術變革、產業變革。從機器人到智能金融、智能醫療、智能安防、智能教育、智慧城市、搜索引擎、計算機視覺、語義識別、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已在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已有充分的依據可以說,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引擎。放眼全球,各國均在積極布局人工智能發展戰略。
人工智能將給世界帶來巨變,在經濟上,向全球經濟體系注入一種新的“生產要素”。人工智能的發展大致可歸到“科技”的要素范疇,但高度涉及“信息”要素,而且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完全可能部分形成企業家才能,甚至替代部分企業家管理。因此有專家說,人工智能可被視為一種提升生產效率的新生產要素。
美國是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發源地之一。美國人工智能企業從1991年開始創建,歷經1991年至1997年的萌芽期,1998年至2004年的發展期,在2005年至2013年進入高速成長期,至今進入平穩發展期。我國ai產業1996年開始起步,2003年進入發展期,2008年至今進入高速成長期。據高德納(gartner)集團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編制的 《2018世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藍皮書》,對比全球各國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中國、美國和日本位列前三,中國已成為ai領域專利申請量最高的國家。今年上半年全球共監測到4998家人工智能企業,美國以2039家位列第一,中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以1040家位居第二,之后依次是英國392家、加拿大287家、印度152家。北京是全球人工智能企業數量最多的城市,有 412家;上海位列第四,有211家。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風險投融資占全球60%,成為全球最“吸金”的國家。
據gartner最新預測,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高達1.2萬億美元,2022年人工智能驅動的商業價值將高達3.9萬億美元。而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為152.1億元,同比增長51.2%,預計2018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238.2億元。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張峰估計,到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將逾萬億元。
而比較ai的發展歷程和深度學習算法、移動互聯網產生足夠的大數據、芯片計算能力大幅提升三大核心要素,我國人工智能發展與美國還有顯著差距。但在國家政策和資本推動下,差距正在縮小。創投分析機構cb insights的2017年人工智能趨勢報告顯示,全球ai資金,我國新創企業拿到了48%,而美國為38%。以安防領域為例,2017年中國有34家人工智能公司拿到融資,其中有4家估值接近或超過10億美元。據另一項統計,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共獲得風險投資超過108億美元,相比2016年增長近一倍。2017年,國內外5起融資最高的事件中,中國企業占4家。a股市場上,34只人工智能概念股上半年業績整體表現優異,其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的有28只,增幅超過30%的有12只。
今年以來,全國大部分省市從各自實際出發,紛紛出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政策體系已基本建成并在日趨完善之中。比如北京制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將培育形成10家行業領軍企業、10個研發創新總部,實施10個工業機器人重大應用項目;到2025年形成全球領先的機器人技術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創新應用基地。上海推出了22條人工智能新政,重點聚焦人才、數據、資本。目前上海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達700億元,已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廣東各地陸續出臺了《人工智能深圳宣言》、《人工智能廣州共識》,在人才、土地、財政等方面給予智能產業傾斜政策。
人工智能有可能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的變革性技術,甚至重塑全球競爭格局,這種顛覆性也有可能帶來突發的、意想不到的局面。這也引發世人的擔憂。以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愛德華·費爾頓為代表的專家就認為,人工智能將引發兩個經濟風險:其一,工人具備的技能與未來工廠所需要的技能可能不匹配,在未來人工智能大量應用的社會,將會出現“閑人”階層。其二,通過增加資本所有者和某些高級技工的回報,ai可能加劇經濟不平等性,有可能使已存在的國家間數據和技術鴻溝最終轉變成發展鴻溝。為此,已有學者提出構建可靠的人工智能應用體系,通過法律的系統性調整確保人工智能在可控的范圍內有序發展。
樂觀的分析家們始終將人工智能視為發揮“科技向善”功能的領域,相信通過人工智能與法治的結合,能創造出更高效的產業,給人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比如,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是成為人類的“守衛天使”。除了實時監測分析城市運行,賦能各行各業加速發展,人工智能更能夠幫助完成地震、海嘯、交通事故等等災難或傷害的預測。因而,換個角度觀察,人工智能正在從多個方面支撐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邁進,而要處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需要各國深化合作,共同探討。如此看來,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向全球治理提出的新挑戰,也在倒逼我們提前布局,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并更好地掌握發展主動權。
來源:蝦證券泄證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