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務部發布的覆蓋全球165個國家和地區的《2013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顯示,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878億美元,中國企業在上述165個國家和地區的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96.3%。
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至11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4522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802.4億美元。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也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國。
“綜合分析,2014年世界經濟發展前景有利于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布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主任胡江云認為。他表示,中國深化改革開放也將給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帶來利好。
與此同時,中國對外投資面臨的風險及不確定性亦有上升趨勢,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邢厚媛在發布會上表示,對外投資企業必須重視東道國的投資和相關風險,特別是法律環境、經濟環境、市場環境、政治環境等問題。
據悉,《指南》主要以投資目的國地區有關法律法規、官方統計數據和其他信息為依據,針對中國走出去企業的特點,介紹投資目的國地區與投資合作有關的基本信息,客觀反映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情況,并就中國企業在投資目的國地區開展業務可能遇到的問題,給走出去企業以必要的提示和建議。
2009年開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駐外使館經濟商務機構和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開始編寫《指南》,至今已是第五版。
新版《指南》在此前的基礎上除了更新政治局勢、經濟數據、政策法規、商務環境及社會治安等方面的信息外,還根據社會反饋意見增加了有關國家地區所在國的債務情況、相關外資并購的法律規定、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建設——經營——轉讓bot方式、反對商業賄賂法規和所在國地區商人商會、社團的主要中資企業名稱及聯系方式等內容。特別是東道國和地區有關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國有企業投資并購、反壟斷、經營者集中審查等方面內容。
刑厚斌說,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有很多壁壘,存在彈簧門和玻璃門。她舉例說,日本雖然是個開放型經濟,但是在建筑領域,日本規定在本土沒有業績的企業不得進入。
她還舉例說,有些發達國家有明確的反腐敗和反商業賄賂的公約要遵守,但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沒有這類法規,這就意味中國企業到那里投資就可以進行灰色交易嗎?不能,因為中國2006年參與了全球反腐敗和反賄賂的公約,是締約國,這是上位法。
同日發布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國別地區環境指數giei》是商務部研究院用近兩年時間開發的一套適合中國企業使用的國別環境評價體系,包括機遇和潛力、營商便利性、風險與障礙三大評估體系,以及40項二級指標和200多項三級指標。考慮到中國和東道國雙邊貿易和投資實際增長速度,雙邊經貿、投資、收稅協定、中國外交部國別預警頻次和領導人互訪頻次等指標都納入到了評估體系中。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從監管角度而言將從審批制走向備案制。但整體改革涉及很多領域難以一步到位,備案制要完成事后和中期的跟蹤監管,這存在一些障礙,這是一個配套的過程。方向上是會推進,但何時能夠落實備案制時間點上難以預測。
來源:中國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