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及其相關技術將取代之前人類從事的許多工作。這會不會導致很多人丟掉飯碗、失去生計?這是許多人都非常關心的話題。
的確,人們有足夠的理由擔心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最新報告加深了人們的這一印象。9月17日,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題為《2018未來就業》報告指出,到2022年,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取代7萬份工作。遙想當初,蒸汽機發明后,大批產業工人占領工廠、打砸機器,為什么呢?因為這些鋼鐵怪物搶占了他們的工作,讓他們失業。同樣,汽車面世時,遭到馬車夫的廣泛抵制。人工智能的發展,會不會引發大規模的“機器換人”?有研究認為,目前機器可以完成的任務占到當前工作的29%,但4年后預計機器可以完成的任務將多達42%,機器替代的人類工作越來越多了。
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人工智能在替代就業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一方面,人工智能通過替代效應,以自動化替代人類就業,同時也通過收入效應創造新的就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還會催生很多新興行業,帶動相關領域的用人需求。人工智能會替代大量簡單的重復性勞動,但業界公認至少有兩項工作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即復雜決策和情感交流。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替代和創造,會帶來用工結構的變化,產生就業崗位的凈增加。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報告預測,未來4年,人工智能將創造的就業崗位高達1.33億個,即凈增加的工作崗位達到5800萬個。無獨有偶,普華永道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未來20年人工智能、無人機及自動駕駛汽車等相關技術,將大幅提高中國的gdp,使中國凈增加就業崗位超過9000萬個,其中服務業增加的崗位最多。
來源:中金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