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曉鳴
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對于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具有重大意義。在這幾天舉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系列論壇上,不少與會專家指出,在融合過程中,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兩端發力”態勢顯著。
制造業廣泛運用人工智能
最近,2018年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名單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公示。據悉,入圍創新項目分為核心基礎產品等九大類,包括大華股份、云天勵飛、寒武紀、深醒科技、科大訊飛等106家科技公司的106個項目上榜。除了上榜企業之外,從事人工智能相關行業的企業遠多于此。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達1040家,居世界第二,是全球人工智能發展高地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制造業發展呈現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趨勢,智能制造需要人工智能賦能,人工智能可以應用于制造業的所有環節。企業是智能制造實施的主體,人工智能在企業的應用需要企業以數字化轉型來適應。
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應彪向記者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在飛機制造行業的應用。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思路上,主要圍繞建設5g園區、推動端云結合、發展人工智能三方面把握方向。其中,5g為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提供更清晰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采用機器視覺、圖像識別、語音交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智慧感知、智慧排產、智慧檢測、智慧決策。
科技企業與傳統企業互相靠攏
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超過40%,但23.4%的投資是在商業及零售領域,18.3%在自動駕駛,而制造業相關的人工智能投入不到1%。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新制造、新零售格局上,實體經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因此,很難把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投資過于細化。
比如,威馬汽車旗下首款量產車ex5計劃于9月底開始批量交付。很多人看到的是這款新車在自動駕駛、人機互動等方面的突破,卻忽視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工廠實踐中的作用。
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告訴記者,智能化包含c2m定制化生產、高數字化投入、擴展空間預留、對外軟件接口、rfid無線射頻技術等多個方面。其中,一般主機廠采用的都是人工拼裝的形式,威馬工廠拼裝工位應用了最先進的機器人視覺引導技術,實現了更高柔性化和信息化的全自動生產模式。
記者注意到,在2018年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名單上,本身就有不少行業跨界的案例。比如,愛泊車運用智慧泊車技術,有效解決了城市“停車難、停車亂”等問題;字節跳動的入選項目“基于分布式機器學習平臺的通用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主要應用于機器學習模型的訓練和推斷,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傳統互聯網。
由此可見,科技企業積極尋求應用場景落地發展,傳統
行業企業也在積極應對
轉型升級需求和
龐大人口的巨大個性
化服務需求,二者合力,拉
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進一步融合發展。
為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
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呈現爆發式進步,算法、算力和數據之間的良性循環,對產業升級和經濟變革產生越來越突出的影響,并將在未來幾十年為產業和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能。
上海去年發布的 《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強調,要發揮上海數據資源豐富、應用領域廣泛、產業門類齊全的優勢,立足國際視野、加強系統布局,全面實施“智能上海(ai@sh)”行動,形成應用驅動、科技引領、產業協同、生態培育、人才集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體系,推動人工智能成為建設“五個中心”的新引擎,為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注入新動能。
上海還將加強人工智能科研前瞻布局,通過推進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加強前沿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功能型平臺建設,搶占關鍵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制高點。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