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市民向本報“市民心聲連線”欄目反映,為方便居民安全便捷地給電動車充電,馬鞍山城區不少新建商品房小區均配置了智能充電設施,然而現如今使用智能充電設施的市民寥寥無幾,不少居民仍習慣在電梯口或單元門口私拉電線給電動車充電,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智能充電設施相對安全便捷,為何不受市民普遍歡迎?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市民反映:小區智能充電設施“遇冷”
9月11日下午,家住綠地二期的張女士向本報反映,當天她在看到本報報道的有關電動車夜間充電不當引發火災新聞后,感觸十分強烈,現如今私拉電線給電動車充電的現象確實存在。“為了讓居民能安全便捷地充電,現在幾乎所有的新建商品房小區都配備了智能充電設施,但我發現使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張女士說,去年,為方便居民給電動車充電,她所在小區的物業公司在每棟居民樓負一層劃設了電動車充電區域,并安裝了智能充電設施,但實際使用的人寥寥無幾,不少居民仍習慣在電梯口或單元門口私拉電線給電動車充電。
記者調查:多數小區智能充電設施使用率不高
9月12日,記者利用一整天時間對市區部分新建商品房小區進行了調查走訪。當天上午,記者首先來到張女士所在的綠地二期小區,該小區僅有8棟居民樓,在1棟樓一單元,看到有4根電線從高層拉了下來,有黃的、白的,繞在一起令人眼花繚亂。電線下端連著插線板,有兩根電線的插線板上插著插頭,單元門外兩輛電動車正在充電。在該小區3棟樓的一單元和二單元,記者也看到了同樣場景,有的電動車放在樓道內,電線經過高層的窗戶扯到一樓,再由一樓經過樓道門,扯到單元門口給電動車充電。隨后,記者圍繞小區走了一圈,發現幾乎每個居民樓單元門口或樓道內都有“高空電線”給電動車充電的現象。
在張女士的指引下,記者隨即來到位于3棟居民樓負一層的非機動車車庫,記者看到車庫內劃設了電動車充電區域,一面墻上每隔50厘米就安裝了一處固定插孔,不遠處就有一處投幣式智能充電箱(見上圖)。箱上寫道,投幣1元可給電動車充電4小時,時限超過后自動斷電。不過,記者在現場看到,現場充電區顯得空空蕩蕩,并沒有一輛電動車的身影。
其他新建商品房小區又是如何?記者隨后分別來到秀山信達城小區一期、秀山湖壹號小區、東方城小區二期等多個新建商品房小區,發現上述小區均出現類似情況。
居民聲音:“不劃算”“不方便”成了拒絕使用的理由
“電動車那么大,電梯又放不下,如果再去地下負一層充電,還得繞不少路,太不方便了,所以我只能這樣充電(指私自從家中拉電線到單元門口充電)了。”家住綠地二期的一位居民告訴記者,不方便僅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投幣一元只能充電4個小時,而他的電動車電壓較高,充一次電至少要八九個小時,這樣算下來,顯然很不劃算。
家住東方城小區二期的鮑先生告訴記者,他之所以不愿使用小區配置的智能充電設施的原因也是“不劃算”,充電一次要1元,充4個小時就自動斷電,若想繼續,還得繼續投幣。“從家里拉電線給電動車充電,非常方便,隨充隨拔。”
秀山信達城居民吳女士也認為使用智能充電設施確實有些不劃算、不方便。“要想提高智能充電設施的使用率,一方面需要加大宣傳引導,另一方面還要合理制定收費標準。”
來源:北青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