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近日對北京pm2.5化學組成及來源的季節性變化進行了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燃燒排放成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來源,而“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的貢獻僅占4%。此項研究結果與之前“機動車尾氣排放是城市霧霾天氣形成的元兇”的說法明顯相悖,迅速在網上引起熱議。在媒體的報道中,更是提到這是還了汽車排放的清白,是為汽車排放平反……
當然也有專家站出來說,“4%”這項數值明顯被低估。在1月2日下午中科院緊急召開新聞通氣會已經作出表示,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召集相關專家進行認真探討,得出一致結論認為“這一數字被嚴重低估”。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方力也作出回應:從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日消耗汽柴油量、排放污染物量等角度看,汽車尾氣排放對pm2.5的貢獻不可能只占4%。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導致霧霾形成的元兇?專家尚有爭論,筆者不予贅訴,惟一可說清道明的是,無論汽車尾氣排放是不是霧霾的“元兇”,都無法改變汽車行業的發展大勢。
2013年是談“霾”色變的一年,任何與霧霾相關的話題都能迅速引起大眾的關注。
曾記否,北京霧霾持續數月,只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拉著你的手,卻見不著你的臉。”
曾記否,東北霧霾壓城一周,“厚德載霧,自強不吸,霾頭苦干,再創灰黃”,人生當“霧以吸為貴!”
曾記否,華北黃淮霧霾遮天,遛狗不見狗,狗繩提在手,見繩不見手,狗叫我才走……
在一片的看不清,道不明的恐慌中,霧霾高居2013年搜索高頻詞,pm2.5也淪落為全民公敵,霧霾的“元兇”成為眾矢之的就顯得再平常不過了。
那么霧霾的“元兇”究竟是誰?
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的一組數據落定了“汽車排放為霧霾形成的元兇”之實。在這組數據中,北京霧霾天氣從影響來看,機動車占22.2%,燃煤占16.7%,揚塵占16.3%,工業占15.7%,機動車以22.2%成功成為重點被“批斗”的對象。
在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之后,北京市也相繼出臺了《北京市小客車數量調控暫行規定》(機動車搖號)和《北京市2013~2017年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等政策,將限制機動車作為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重要手段。這一段時間,汽車行業除了接受“整改”,一度失去了話語權。當中科院調查報告正言汽車尾氣對霧霾的貢獻只是小case后,有媒體納言,有專家辟謠,可以預計在這樣的情況下,車企非得感恩戴德,拓展生產不可?
但這能成為現實么?
就算汽車尾氣排放不是霧霾的“元兇”又如何?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就不可行了么?北京、天津等限行、限購就要放開了么?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就要放棄了么?油品升級的計劃又要擱置了么?
答案是不能。
近十年中,大中城市汽車保有量劇增,這增速之快實在令人咂舌。2003年,全國僅有北京機動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到2013年,全國有29個城市超過百萬輛。在機動車數量的增加中,私家車功不可沒。截至2013年10月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為2.5億輛,其中汽車1.35億輛,占53.9%,私家車超過8500萬輛,比10年前增長13倍。機動車數量的猛增不僅帶來了城市道路的擁堵,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油品升級難,汽車尾氣排放不達標等問題,機動車對大氣污染的作用不可小覷。
首先,汽車排放尾氣中的黑碳等顆粒物是“天生”的pm2.5,其次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空氣中二次反應可變身成pm2.5,再則,汽車行駛中掀起的揚塵也是pm2.5的來源之一此外,尾氣中的大量一氧化碳也不容忽視。要說汽車排放不是霧霾的元兇,稱它“五毒俱全”也根本不為過,從嚴治理機動車帶來的危害更是無可厚非。
另外,pm2.5只是監測環境的一項數值,它并不能說明什么具體問題,無非是由于大眾對霧霾的恐懼,使得它的地位被明顯拔高了。實質上,無論是什么對pm2.5值的貢獻最大,都無法扭轉一個社會的趨勢:環保節能,綠色循環。過度的關注pm2.5值,實質是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誤讀。
《行動計劃》號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動指南,在這項行動指南中明確了整治環境問題、防治大氣污染的十項具體措施,在此將不一一詳述,僅列舉其中四條,即“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減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嚴格投資項目節能環保準入,提高準入門檻……”。這幾條措施明顯代表了治理的重點工作,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清潔能源的供應,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而這也是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就算汽車不是霧霾的元兇,也必須在跟隨“行動計劃”所代表的時代潮流,進行相應的整頓,順勢而發,才能立足于行業的發展。
來源:慧聰汽車配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