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燒,尤其是用于發電,逐漸得到市民認可。在現場參觀這類企業后,原來持懷疑態度的一是體會到了技術的安全性,二是感覺可惜,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也一燒了之,浪費大,必須提倡源頭分類。
生活中,垃圾專業分類裝置越來越多。比如,在湖南永州市冷水灘區,有的小區安裝了“小黃狗”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以黃藍二色為主,共設7個箱體,分別回收金屬、塑料、易拉罐、紡織物、紙類、玻璃、有害垃圾等,自帶稱重功能。除玻璃和有害垃圾外,其他廢品都有償回收,價格隨市場行情而變化。賣廢品的每筆收益都可在“小黃狗”app或微信小程序上查詢,滿10元后,可直接提現。小區居民對此產生濃厚興趣,在家里清點后,搬到樓下,開心扔給“小黃狗”。當地計劃先安裝200臺這樣的智能回收機,并考慮增加人臉識別功能。
在長沙市天心區,建成了園林綠化垃圾及大件木質垃圾資源再利用處置設備。樹枝、樹葉等園林垃圾,被抓送到一臺生物質粉碎機上后,經過碾碎處理,變成粉末碎屑從傳送帶上排出,再經過壓縮后被卡車運走,成為生物質燃料。廢舊的床、沙發、桌椅、衣柜等大型木質垃圾也能在這里輕松處理完畢。
在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吳林街道大橋蔬菜批發市場,每年交易白菜2億公斤左右,廢棄菜幫量大。為此,建成了生化處理制肥站,投入菜幫等尾菜后,加熱升溫、殺菌,直接進入高溫發酵,再加入高效復合菌素,自動攪拌、揉捻、破碎,加速微生物著床、繁殖,最后通氧氣,達到發酵條件,快速生產成符合標準的有機肥,銷路好,周邊蔬菜種植戶也自發向制肥站運送農田蔬菜廢棄物,擴容列進了規劃。
焚燒可以說是萬能技術,高溫之下,萬物融化,留下一點灰燼。然而,在變成垃圾前,各種物品都是消耗大量資源而制造出來的,最后付之一炬,變成一點電能,損耗是巨大。顯而易見,垃圾焚燒不是最經濟的處理技術,會加速資源的枯竭進程。特別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物品的使用周期大大縮短,衣服等不再是穿破了才扔,而是不喜歡了就丟。這樣加大了自然資源向灰燼轉化的量,由此帶來的長期影響必須高度警覺。
循環或循序利用應成為垃圾最終處置的首選。垃圾可以分類而聚,就如前面介紹的案例,也可分類而處理并取得最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面對每天都在產生的垃圾,宜通過社會管理和技術手段,篩選出有循環或循序使用價值的的部分,盡量反復多次開發利用,吃干榨凈后再作焚燒處理,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國外,尤其是日本,本國缺少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節約資源的意識特別強烈,循環或循序利用可以說達到了極致,每類材料相對封閉管理,一輛報廢汽車,98%以上再生,只是要投入人工和能源,買新車便宜得有道理。在這方面,要走出國門學習,我們的垃圾填埋場總是要提前封閉,而國外基本按設計年限使用,就是盡量減少不得不填埋的垃圾量,加大循環或循序利用力度。
一座城市的物質流是相對成熟的,只要深入調查、分析,就能理清流動路徑及總量,對應的規劃承接產業。垃圾可以焚燒,但絕不是唯一選擇,更不是環境友好的選擇。能循環或循序利用的垃圾,宜優先發揮余熱,焚燒是最后的不歸路。
來源:中國環境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