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重新認識到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的戰略意義,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如美國提出“美國制造業行動計劃”,歐洲推出“未來工廠計劃”等。這些工業化國家的再工業化,絕不是傳統工業化道路的重復和回歸,而是通過尋找新的科技創新戰略支撐點,加快突破先進制造技術——“第三次工業革命”來驅動制造業發展,進而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對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再工業化主要表現為以制造業信息化和服務化為核心特征的現代制造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這將導致直接從事生產制造的人數的減少,逐步實現少量“現代知識型員工”對大量“傳統簡單勞動者”的替代,我國制造業長期以來基于勞動成本低所形成的競爭優勢會加速弱化。不僅如此,發達工業國家不僅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優勢占領價值鏈的兩端,還可以通過現代制造技術來提高制造環節和制造產業的生產效率,再加之制造業服務化趨勢又會固化發達國家在高端服務業上已有的優勢,從而使得發達國家能夠形成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優勢,這為發達國家重塑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優勢提供了機遇,我國原有的趕超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路徑可能被封堵。
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也是倒逼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機遇。一方面,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迫使我國制造業總體發展戰略必須從基于要素的低成本戰略轉向基于創新的差異化戰略,從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一直以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得益于勞動力、資金和環境等要素的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導致了我國產能過剩以及要素市場的扭曲,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制造業的創新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加劇了這種低成本的工業化道路的不可持續性,迫使我國的工業發展戰略必須通過創新來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從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會催生新的制造系統和生產設備產業的發展,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又會帶動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新的產業門類的出現和增長,從而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創造很好的機會。發達國家再工業化還及時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再工業化加快了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的趨勢,二、三產業的界線日趨模糊化,這意味著我國一味地強調提升服務業所占比例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產業政策導向需要重新審視,需要從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內在銜接關系角度入手,圍繞如何提升我國制造復雜工業品能力來制定我國服務業發展戰略。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