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政放權依舊是國務院新一年工作布局的“當頭炮”。
1月8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2014年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會議的首項議程依舊是簡政放權。會議決定,公開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理并逐步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再次取消和下放70項行政審批事項。李克強在會上首次提出,要向審批事項的“負面清單”管理方向邁進,逐步做到審批清單之外的事項,均由市場主體依法自行決定。
事實上,履新之初的新一屆中央政府工作的“當頭炮”就是簡政放權。2013年3月17日,剛剛出任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在兩會記者會上第一次“亮相”時就莊嚴承諾:將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削減1/3。一天后,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常務會議,主題便是研究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事項。此后的10個多月里,國務院先后9次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相關工作,并先后分三批取消、下放334項行政審批等事項。
政府自上而下“自我革命”的勇氣和舉措,換來了“社會投資和創業熱情的迸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國各類企業登記數同比增長25%,其中民營個體企業增長37%,帶動民間投資以 23%左右的速度猛增,極大地釋放了社會生產力和市場活力。
而市場活力的持續釋放,進一步帶動了宏觀經濟的企穩回升和穩中向好。 2013年,新一屆中央政府組成之初,正面臨全球經濟低迷,國內經濟形勢向下壓力驟增。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一度跌至兩年來新低,國內外一些經濟學家和研究機構甚至預測,中國經濟有可能“硬著陸”。但近期綜合數據顯示,社會用電量、貨運量、工業增加值、ppi指數等指標均表現不俗,2013年,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項經濟社會指標已成定局。
英國路透社日前評論稱,2013年中國政府強力推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抑制經濟下滑“功不可沒”。美國《紐約時報》認為:“改革將加強創新活力、培育中產階層,讓中國成為世界舞臺上更具實力的競爭者。”
在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指出,簡政放權作為宏觀調控的“當頭炮”和發展的“主動力”,大大加強了市場熱情,穩定了市場預期,對經濟穩中向好起到了關鍵作用。
為充分發揮這一“關鍵作用”,過去一年,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反復闡述簡政放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強調,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政府要從‘越位點’退出,把‘缺位點’補上”。他多次告誡各級政府官員:“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
為確保改革落到實處,2013年5月和11月,李克強兩次主持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動員、部署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在基層調研中,他也有意選擇考察相關職能部門審批事項改革在經濟末梢的落實情況。
在一次講話中,他曾指出一些地方、部門的改革“干貨太少”,只下放復雜的、管理責任大的審批事項,卻仍把“含金量”高的事項攥在手里。
英國渣打銀行中國經濟學家斯蒂芬·格林就此簡明扼要地評論道:“中國這次是動真格的了。”
李克強曾以一組形象的比喻闡釋他理想中的政府角色。他說,政府不能當“司機”,直接開車上路,而是要管好服務企業的“路燈”,管好把守規則的“紅綠燈”,還要當好監管秩序的“警察”。
他在8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上再次強調,要推進進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促進規范管理,接受社會監督,給市場以穩定、透明的預期,切實防止邊減邊增、明減暗增。除公開的事項外,各部門不得擅自新設行政審批事項,向審批事項的“負面清單”管理方向邁進。要堵住“偏門”,消除審批事項管理中的“灰色地帶”,今后也不得在法律法規之外設立面向社會公眾的審批事項。同時,要改變管理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切實做到“放”、“管”結合。
有分析人士評論,從2013年第一次總理記者會,到新一屆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再到2014年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三個“第一次”,簡政放權自始自終都是“當頭炮”,從中可以一窺新一屆中央政府“自我革命”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
來源:網易新聞中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