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農民在田地里干農活時,低著頭、彎著腰,我們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形容他們耕作的辛勤,這既是對農民的贊美,也是對他們艱辛勞作的體諒。
溫嶺史稱魚米之鄉,有“溫(嶺)黃(巖)熟,六縣足”之說,早年在中國農業大縣中排行第18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收入更加豐厚的第二、第三產業,農業生產出現用工難。
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溫嶺縣志》記載,“1974年-1978年,溫嶺先后引進人力插秧機和動力插秧機,但因育秧農藝不配套未獲成功。1986年春再次引進機動插秧機,與工廠化育秧配套試驗成功。”從而逐步推廣機械插秧,解決了水稻生產中勞動強度最大的插秧環節農藝問題。
我市民間資金豐厚,市場繁榮發達,農民購買和推廣應用農業機械積極性高。上世紀80年代初,曾連續多年獲得全國農機管理服務先進單位稱號的溫嶺光明農機管理站購買了一臺小型全喂入履帶自走式聯合收割機。由于收割機收割大大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決了農業生產用工難問題,水稻收割作業很快得到快速推廣。
進入21世紀后,隨著農民對農業機械化作業認知度的提升,農民購買和應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高新農業機械得到快速發展,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有力推進。至2017年年底,我市農業機械化已具備一定規模,全市擁有農機總動力112萬千瓦,擁有各種農業機械裝備達32000多臺(套),其中聯合收割機745臺,高速插秧機89臺,糧食烘干機305臺(套)、批次烘干能力3609噸,農用拖拉機2783臺,自走式植保機械52臺,穴直播機械10臺。從平整田地到施用基肥,從育苗到插秧,從無人機防病治蟲到大型聯合收割,從稻草回收到稻谷烘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食糧生產主要環節全程機械化,實現了農業生產從依靠人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主糧作物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6%,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最近幾年,我市每年完成機耕作業面積39.4萬余畝、機收面積24.4萬余畝、糧食烘干4.91萬噸、農用無人機作業面積25170畝。
來源:中國海洋食品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