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被忘記”的 特大城市能源保障者
來源:經濟參考報2018-09-17 09:32:35
關鍵詞:
上海90%以上的天然氣供應、1/3的電力供應,都來自于有著30年歷史的申能集團。對于一個超大城市,一次電力供應短缺、一季用氣緊俏都會成為嚴重問題,能源保障做好了融于無形,做不好卻事關重大。
“被忘記”的申能集團從來沒有忘記不斷創新為城市能源保障加碼,它的成績單中有外高橋第三發電廠這一全球清潔煤電標桿,也有斬獲亞洲燃機金獎的臨港燃機等一批引領行業清潔低碳發展的高品質電源工程……在吳建雄看來,能源供應的穩定與充足對于申能來說只是第一步,這些年來他們一直追求對環境友好的清潔性、城市運營的安全性、客戶用氣的便捷性,做好特大城市的主要能源供應商和引領能源行業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于無聲處為城市打下堅實的能源之基。
聞不到的節能減排
用綠色守護一方藍天
談及發電,大眾總是習慣于把煤電放置于清潔能源的對立面,但是清潔綠色的藍天保衛戰就一定要把煤電“踢出局”么?吳建雄告訴記者:“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一直講‘富煤缺油少氣’,這是中國能源工業發展無法回避的現實。這意味著,不論是過去,還是未來較長一段時期,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會持續存在,因此能源綠色發展的內涵一定是多維度的,要兩條腿走路。”
吳建雄介紹,申能的綠色發展以節能減排為最終目的,一方面大力推動煤電高效清潔發展,另一方面著力拓展清潔能源,提高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外高橋第三發電站項目(后簡稱“外三”)自2008年投產后,連續刷新紀錄,2011年供電煤耗創造了276克/千瓦時的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率先沖破280克/千瓦時最低煤耗整數關口的電廠。看似普通的煤耗數據,吳建雄算了一筆賬:2011年全國平均供電煤耗是330克/千瓦時,相當于外三發一度電可以節約標煤54克,按照當年外三發電量125億千瓦時折算,同樣的發電量,外三可節約67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超過170萬噸。
吳建雄告訴記者,外三技術成果已經全部應用到申能系統機組,并且走出上海,為系統外發電企業改造裝機超過1000萬千瓦,相當于再服務了一個申能,為煤電清潔發展作出了貢獻。而申能集團正在安徽淮北建設的一臺135萬千瓦新機組,預期煤耗是251克/千瓦時,將為中國煤電的清潔高效發展樹立起新標桿。
煤電高效清潔利用除了低煤耗,還有低排放。2017年申能在上海的控股電廠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塵這三個排放指標均遠優于新國標,甚至好于燃氣機組排放標準,率先全面實現了超凈排放。
發展清潔能源,申能除了做大天然氣發電和可再生新能源規模,還積極探索在交通領域的清潔替代工作。“近年與上港集團合作,圍繞‘綠色港口’建設,推動港區集裝箱卡車等大型車輛從柴油向lng(液化天然氣)的清潔替代。”吳建雄透露,目前申能已經在港區建成lng加氣站7座,完成了上海集裝箱港區lng加氣站全覆蓋,服務lng集裝箱卡車1300多臺。
由港到江,由路上“跑”的到水上“游”的,吳建雄說,申能正在積極推進上海內河船舶的柴油清潔替代,“濱江沿岸是上海最具特色的風景線,人們漫步其間欣賞著黃浦江過去與今天交匯的光景,一艘輪船跑過,如果留下的是一股柴油濃煙,實是為這幅畫卷留下了‘污點’。”
目前,申能已經對黃浦江上的四艘垃圾運輸船進行了lng加注改造,并投入運行試點,上海第一座船舶岸基lng加注站——老港固廢基地lng船舶加注示范站已實質性啟動。吳建雄說:“下一步,我們正在設想與上港集團合作在長江沿岸布點,結合長江兩岸環境的整治,推進長江航運船舶的lng化,為氣化長江做出貢獻。”
看不見的安全體系
于寂靜處織起能源保障之網
“提到深夜工種,人們能想起環衛工、電工、鐵路工,其實還有一種在黑暗中進行燃氣安全檢測的天然氣巡線工。”吳建雄介紹說,為了堅守住深夜燃氣安全防線,城市中巡線工人拿著專業儀器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檢測燃氣濃度,郊野外也有一群工人風雨無阻、日夜兼程地查看天然氣管線。
當城市對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的依賴性不斷加大的時候,申能一直都清醒地認識到,對于上海這一能源資源輸入型的超大型城市,發展天然氣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確保供氣安全,其中就包括氣源安全與運營用氣安全。
吳建雄告訴記者,1996年申能集團成立后,就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著手投資天然氣產業,從東海平湖油氣田開始,到上海天然氣主干管網,再到燃氣銷售,用了將近20年時間,投入資金近300億元,構建形成了天然氣“x+1+x”全產業鏈和多氣源供應保障體系。
“第一個‘x’指多氣源,包括洋山液化天然氣、西氣一線、西氣二線、崇明北線、東氣、川氣和五號溝lng,多元共濟。‘1’是指一張網,2.3萬公里高中低壓管網統一調度,高效運作。第二個‘x’指多元銷售,5家區域銷售公司,加上新設立的能源貿易平臺,平衡需求。”吳建雄解釋道,這個供氣體系的建立有力保障了上海能源結構優化升級進程。
去冬今春,上海供氣做到了不斷不限不亂,在保障本市供應的基礎上,還“南氣北調”支援了全國,形成了“上海經驗”。吳建雄分析說:“‘上海經驗’的原因就在于上海的多氣源,很好地利用了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形成相對充分的儲氣調峰能力,并通過‘一張網’實現高效調度,通過下游電氣聯調,保障了供需平衡。”
深埋于地下的管道,構筑成城市堅固的能源供應網,那些忙碌于深夜的身影,守護住城市最敏感的安全底線。
吳建雄說,城市管網不放棄任何一個“盲點”,崇明島原來沒有外部輸氣管道,島上的管道氣主要通過船舶和槽罐車運到島上燃氣站,成本高且供應有限,無法滿足崇明島用氣需求,也加重了島上居民的用氣成本。為了把天然氣送上島,申能與中石油、江蘇合作,建設“如東—海門—崇明島”輸氣管道,于2017年10月正式投產,成為繼西氣東輸一線、二線后送往上海的第三個通道,并配套建成78公里崇明島天然氣管網主干管道。
“崇明島上的燃氣配氣管網建設工作完成后,崇明島將實現南北雙向供氣,正式納入上海天然氣‘一張網’,島內居民燃氣價格也從每立方米5元多降到3元多,實現了與市區燃氣價格的統一。”吳建雄介紹。
面對油氣需求與日俱增、區域發展愈發聯動的未來,吳建雄表示,申能集團將掌控更多上游油氣資源,并探索建設長三角能源基地,“上半年,我們中標了新疆塔里木盆地柯平南油氣區塊,也積極探索引入北美、中亞的天然氣資源。同時申能也將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圍繞入滬能源通道,加快推進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儲備調峰設施和市外電源基地建設。”
觸不到的智慧內核
執著創新提升能源服務效能
能源資源利用的高效能為城市環境清潔助力,能源保障體系的智能高效能為城市安全運行護航,而在客戶端工作與服務的高效,則為這個城市的營商環境優化添磚加瓦。
吳建雄介紹,申能將優化燃氣接入環境,提升燃氣接入效率和服務水平作為重點工作,開展了“優化營商服務雙百行動”,通過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手段,實現用氣申請一口受理,客戶用氣申請最多跑一次,將用氣辦理業務周期縮短了35%。
申能充分利用962777燃氣熱線、“燃氣微客服”app平臺,與上海市100多個服務網點編織成服務網絡,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標準化專業服務,燃氣熱線24小時全年無休處理用戶來電,規范服務執行率保持97%以上。同時,電子賬單和無線智能表的應用使得服務信息隨時查,大大減少了用戶的麻煩。
目前申能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燃氣業務流程進行全面升級,吳建雄介紹,申能的“智慧燃氣”建設將以“智能管網、智能調度、智能服務”為抓手,發揮信息技術的核心生產力作用,以“云理念”打造基礎設施和各類應用平臺。
管網是燃氣企業的生命線。申能的“智能管網”是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管網地理信息、信息感知等技術,實現燃氣管網設施數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量化管網安全評估,更新改造輔助決策、實時巡線測漏等智能應用,實現管網安全可控。
隨著城市燃氣供應規模日趨增大,供應的可靠性、事故應急的及時性要求日益提升,同樣峰谷差的動態變化,對調度的智能化要求也不斷提高。吳建雄表示,申能集團正積極建設“智慧調度”,努力整合氣源、管網、客戶端等供應鏈數據,完善燃氣智能預測、管網預警、區域燃氣供求實時分析等技術,做到燃氣全網智能監測和平衡,從而實現調度的高效和及時。
在實現“智慧管網”“智慧調度”保障高效安全供氣的基礎上,申能通過“智慧服務”——包括線上平臺燃氣“微客服”,使居民在家中就能實現對燃氣業務的全流程網上辦理。“我們也正在與騰訊公司等互聯網企業合作,推進能源大數據、互聯網能源服務等,打造‘互聯網+能源’的能源產業生態鏈。”吳建雄說。
聞不到的節能減排、看不見的安全體系、觸不到的智慧內核,這些“無感”背后的“實干”組成了申能“被忘記”的原因。吳建雄表示,申能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改革發展的踐行者,未來將著力在主業空間拓展、能源綜合保供、協同創新體系、體制機制改革四個方面發力,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做一個“被忘記”卻值得信任的特大城市能源保障者。
原標題:吳建雄:做一個“被忘記”的 特大城市能源保障者
來源:北極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