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夜里要帶娃,常常半夜不得睡,夜深人靜的時候往往腦洞大開。
前段時間看特德蔣的《你一生的故事》(改編電影《將臨》應該這個月引進國內),開了一次腦洞臆想了一回"如果有外星人,他們的文明會是怎樣的?"......
然后這兩天網上在熱炒master連勝60位圍棋大師的新聞,又觸發了我的臆想后遺癥"如果ai真的跨過智能奇點了,機器文明又是什么形式的?一定還得跟人類放在一起比較么?"......
在我們通常的印象里,在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里,ai往往是擬人化類人的,我們要求ai的智能和行為與人類是類似的,要具有類人的心智和情感模式,連祖師爺的"圖靈測試"都以ai能成功扮演人類為測試條件。
但是真的必須這樣么?
ai如果具備有能稱之為智能的能力了,它就是跟人類具有同樣復雜度的存在了,放到宇宙的尺度來看,沒有理由要求人類以外的任何一種智能必須得具備類人的特征,要求人工智能必須等價于類人智能,本質上跟哥白尼以前人類要求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一樣自負。
如果允許ai的智能不必以人類為模版,那么ai的智能可以是怎樣的呢?
我想,跟人類的進化歷程類似,ai的智能形式也一定受到孕育其的環境容器影響(也就是人類社會)。從第一臺機器被設計出來開始,到各種專業領域的機器,再到可編程的機器,直到今天深度學習模型驅動下的機器,人類社會賦予了機器存在和運轉的能力和使命,未來的ai發展,也應該離不開人類社會的土壤。未來ai的智能形式,可以不以人類為中心,可以不care人類的目的,但應該還是一種跟人類社會共生的形式,人類扮演的角色可以是給機器喂語料樣本的飼養員,可以是機器文明的寄生蟲,甚至可以是所謂提供信息負熵的"電池"......
最后,master具備了足夠復雜度的智能了么?ai已經跨過了強智能的奇點了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一直是否定的,從還原論的角度,ai不過是一堆算法驅動的,只要是算法,總能對應一套形式系統,根據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就能找到一個在該系統內不可證的公式,機器不能把這個公式作為定理推導出來,但是人心卻能看出它是真的。機器本質上是死的算法模型,而心是活的,智能本身應該是不能被形式化的,它應該是非算法的。
但是這兩天我在想,深度學習的算法可以是死的,但學習的樣本卻是活生生的人的經驗,算法左右互搏得出更多的經驗也是實在存在的,人類文明的發展本身不就是建筑在對過往經驗的總結歸納之上的么。按照我以前提過的,算法和數據具有包含語義的等價性,算法雖然是死的,但數據卻是活的。所以建立在大量活數據支撐之上的ai決策,難說是不是已經具備了某種足夠復雜的智能了呢……
更進一步想,我們往往說機器是死的,是認為機器無非比人處理信息快些準確些,給人足夠的時間,我們總能還原出機器的每一步純機械的動作。但事實上,由于生理限制,人類處理經驗信息的能力是有上限的,在數據足夠多可能性無限大的情況下,人類相比機器,只能理解和處理其中少量信息,而機器額外所處理的海量信息和由此得出的決策,已經超出了人的處理范疇,這范疇之外的領域,是不是已經在孕育某種足夠復雜而且超出我們理解的智能形式了呢?
類比我們的工作,面對龐大復雜的網絡和系統以及海量的數據,我們已經沒有能力從細節和步驟上去還原系統的處理過程了,我們只能從系統表現出的某些特征來判斷它的狀態,來維持它的運轉……看著機房里一排排機柜里不停閃爍指示燈的機器,是不是很像機器正在有節奏的呼吸....……
初為人父,看著睡在身邊均勻呼吸著的小生命,一個自然孕育的智能生命,感覺很奇妙……
來源:千尋生活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