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聯想集團創始人、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到深圳參加弘毅投資2013年全球年會,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接見了這位中國頂尖企業家。兩人交談期間,柳傳志對深圳營商環境給予的評價,引起了會場所有人的注意。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一直崇尚按法規辦事,按市場規則辦事,受到國內外企業家的歡迎。”柳傳志表示,弘毅投資將聯合國內知名的私募基金在前海建設全球pe中心。
柳傳志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深圳乃至廣東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按法規辦事,按市場規則辦事。這可謂是廣東在改革開放35年的過程中,得到的最寶貴的經驗。
如今,在充當“改革開放排頭兵”角色35年后,廣東正按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推進已步入深水區的改革,打造改革開放的“升級版”。
釋放市場活力
“改革是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任務,是今年的頭等大事。”在剛剛結束的廣東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一語定音,廓清了廣東的方向。
這次會議還表決通過了《中共廣東省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并部署了今年改革的13項重點任務。
這13項任務,包括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構建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推動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增強科技創新機制、創新金融發展機制等內容。
這些改革清單,勾勒了廣東下一階段的改革藍圖。
事實上,放眼廣東整個改革開放的歷史,其實質就是一個政府逐步退出經濟領域,放權社會、釋放民間活力的歷史。而這一過程,在十八大之后越發明顯,也越發快速。
2013年,廣東省在廣州、深圳、東莞、珠海、順德等地啟動了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這一改革的目的,旨在取消企業登記注冊所有前置審批許可事項,徹底打開市場準入門檻,使“零首付”公司成為可能。
僅此一項改革,就釋放出了驚人的能量。在改革窗口深圳,商事登記制度實施后,一周內新等級商事主體就達到6000戶,較同期增長39.4%,在該項制度實施后的半年內,深圳全市新增商事主體超過20萬戶,同比去年增長127%。
在以制造業聞名的東莞,這項改革帶來的改變也不容小覷。2013年1月至10月,東莞市新增市場主體87129戶,同比增長17.3%。其中新登記企業26319戶,同比增長26%,新增企業注冊資本金29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3%,而且企業增長速度首次明顯超過個體工商戶。
在珠三角地區成功試點后,商事登記改革也將在廣東全省鋪開,更多的市場主體將感受到這項改革帶來的“紅利”。
簡政放權的“自我革命”
事實上,商事登記改革只是廣東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2013年,廣東推進簡政放權、建設服務型政府、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措施遠不止于這一項。
在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同時,廣東省也吹響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號角。2013年3月底,廣東省出臺《廣東省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在此方案中,廣東省對省核準權限內的28類項目進行分類改革,其中不涉及公共資源開發利用的項目,廣東一律取消核準,改為備案管理制度。
與此相配套的是,2013年4月,廣東省出臺《廣東社會創新實驗基地名單及共建項目》,為社會組織“松綁”,使其有能力、有空間承接政府放權后轉移出來的部分職能。
廣東還加大了資金支持。2013年,廣東省出臺《2013年度廣東省生機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專項資金申報指南》,廣東省將擇優選擇不超過400家的社會組織實行分類扶持,名額上調10%。
站在歷史的節點上回看,廣東連續推出的諸多改革,正是對此前改革的繼續深化。
胡春華也多次對政府職能轉變作出指示:以職能轉變為核心,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和政社分開,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發揮法治對轉變政府職能的引導和規范作用。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肖濱評述,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就要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把政府工作的重點轉到提供公共服務上來。要管好政府該管的,不去插手社會能夠自我管理的。
“廣東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的發展,就必須牢牢把握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用改革開放增添發展動力、增創發展優勢。”在一篇發表于人民日報的署名文章中,胡春華指出,廣東將牢牢把握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繼續發揮改革開放的窗口作用、試驗作用和排頭兵作用。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