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美國宣布再次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引發了社會公眾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強烈關注。事實上,今年以來美國就已對中國發起多次貿易保護措施:1月15日,美國國會通過包含限制美部分政府機構采購中國的信息技術產品等內容的法案1月1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對中興等在美銷售的中國手機和平板電腦發起“337調查”。2014年伊始就面對如此密集的貿易摩擦。
遭遇"337調查"似乎已經成為美國之外的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一道門檻,對此,很多企業已經能坦然面對了。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于美國東岸時間1月15日裁定圣萊科特起訴華奇化工侵權的商業秘密點絕大多數并不受保護,并推翻了最初建議的普遍排除令,這意味著首例中美并審商業秘密案美方判定做出重大修改讓步,華奇化工贏得階段性成果。
itc裁定顯示:委員會拒絕了圣萊科特國際集團要求美國不再進口華奇sl-1805和sl-7015樹脂的要求。同時,華奇客戶可繼續使用華奇化工的所有樹脂產品,產品出口美國時不必擔心“337調查”的潛在法律風險。
通過積極上訴而獲得“337調查”最終勝利此前已有眾多先例,例如,全球最大橡膠防老劑企業江蘇圣奧曾被itc裁定“337”調查侵權,通過向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上訴,2009年法院終審判決itc敗訴。
美國利用337調查來保護商業秘密,其本質是基于產業競爭的市場保護,近年來正呈現愈演愈烈之勢,三一重工、華為、中興、華奇化工等行業領軍企業均牽涉其中。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美國337調查中涉及中國企業的案件已占其年立案量的40%以上,這其中不乏三一重工、華為等行業領軍企業。商業秘密案又與專利案不同,商業秘密保護范圍不公開,而且很難確定商業秘密邊界,這大大增加了被告企業應訴的難度。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以來合計有13起商業秘密案,占itc案件比例非常低,其中涉及中國大陸企業的有6起。
2013年7月11日,第5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對三一重工及其美國公司發起“337調查”,他們是以確認履帶式起重機產品是否侵犯美國公司的專利權為由發起“337調查”。
備戰“337調查”,企業不僅要在時間上占據先機,“337調查”戰術上關鍵的一點是在整個訴訟過程中,要堅持以我為主,抓住訴訟的要點,主動出擊。依靠不斷向對手施加壓力,以掌握了整個訴訟的走向。
來源:建筑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