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在經歷了兩年的低增長之后,終于重新回到了兩位數增長的快行道上。2013年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在全球范圍內不僅再次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記錄,并且豪奪年度銷量五連冠。
“這是沒有政策調控的結果,反映出在消費刺激政策退市后真實的市場潛力。”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饒達如是說。
中國汽車市場是典型的“政策觸發型”市場。政府部門對于稅收、排放、牌照管理的政策修改,比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增長、購買力增長等隱私,更能夠影響市場的短期走勢和增長速度。
某汽車研究機構總經理如是說。
在業界看來,宏觀經濟形式逐漸好轉,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以及二、三、四線城市汽車消費潛力的釋放,都令汽車市場報廢創造了機會。此外,由于2009年、2010年中國車市超高速增長,使得2013年和2014年迎來集中換購大潮。
更為重要的是,限購恐慌激發了近乎瘋狂的購買潛能,消費需求提前釋放。根據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的估算,2013年,僅“即將限購的八個城市“釋放的購買力直接拉動了全國汽車銷量增長1.5%。
不過在車市銷量盛宴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心滿意足的分得了有一杯羹,自主品牌持續出現市場份額下滑的趨勢。2013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722.20萬輛,同比增長11.37%,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0.28%,但市場占有率同比下降約1.57個百分點。
自主品牌無師自通,靠低質低價謀得了一席之地。但這種模式已經在面臨市場和對手的嚴峻考驗,當合資品牌“井水犯了河水”,自主品牌真如業余選手遇到了專業隊,取勝的機會十分渺茫。市場份額“靠防守是守不住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否定落后的模式、方法,從頭學習“專業比賽的游戲規則”。所謂不瘋魔不成活,自主品牌或許就是需要,全情投入、折騰幾次、反復地捶打才能悟出“真經”。
一是加快技術創新, 形成世界一流的研發能力。企業要加快技術創新步伐, 要大幅度提高基礎研究、平臺建設和車輛開發投入。
二是優化產品結構。既要加快傳統汽車產業改造,實現產業、產品升級還要加快新能源汽車研發及產業化進程。
三是促進產業鏈整體協調發展。整車骨干企業要培育戰略性零部件體系,促進零部件企業在發展輕量化、節能化產品同時,通過優化整合優勢資源形成模塊化、系統化供貨能力,形成一批世界級零部件供應商。
四是要加快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企業集團,具有較強的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開發能力,主導產品的技術來源自主化。
最后,我們要長中國人的志氣,不要對外資或合資品牌的盲目推崇。在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外資或合資品牌備受追捧,似乎掛上“洋標”的就一切ok,而其不合理的產品定價和超高利潤卻無人追究,即使出現諸多質量問題,依然有人趨之若鶩。寬容地對待外資或合資品牌,苛刻地看待自主品牌,這就是一些人的固定思維。
來源:慧聰汽車配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