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在2018年大半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不僅三代核電連連取得突破,一些新的核電項目也萌發希望,那么,在所剩不多的四個月內,是否又會贏來一波大的發展?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首先看發電量。
2016年,我國核電發電量為2127.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54%,達到歷年新高;2017年中國核電發電量1007.47億千瓦時 同比增長15.71%,而根據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核電”或“公司”)統計, 截至 2018 年 6 月 30 日,公司上半年累計商運發電量 541.49 億千瓦時,同比增 長 13.33%。
其中: 秦山一核上半年累計發電量較去年同比減少,主要原因為秦一廠 30 萬機組 實施十年大修及變更改造,工期較長。秦山二核、海南核電上半年累計發電量較 去年同比略有減少,主要原因為機組大修安排不同,同期內大修天數多于去年。
秦山三核上半年累計發電量較去年同比增加,主要原因為機組大修安排不 同,同期內大修天數少于去年。
江蘇核電、福清核電上半年累計發電量較去年同比增加較多,主要原因為田 灣 3 號機組于 2018 年 2 月投產、福清 4 號機組于 2017 年 9 月投產,發電量增加 較多。
漳州能源風電上半年累計發電量較去年同期略有減少,主要原因為平均風速 降低,風況差于去年。
遼寧核電光伏上半年累計發電量較同期減少,主要原因為今年光照條件差于 年。遼寧核電 2018 年 5 月新投產風電 7.5mwe,去年同期無風電項目。
再看發電結構來看,截至2017年底,全國發電量6.5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9%。其中,火電增長5.1%,水電增長0.5%,風電增長24.4%,太陽能發電增長57.1%,核電增長16.3%……
根據《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及核電十三五規劃,預判到2022年我國核電總體裝機容量將超過6800萬千瓦,在建裝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2017-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在為13.25%,核電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而對于核電設備,根據我國目前在建和擬建核電站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出現核電竣工高峰期,核電企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同時核電設備國產化是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目前我國在建核電站的國產化率平均達到70%左右。在核電設備部件中,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對內構件控制桿燃料裝卸料設備、一體化安全殼頂蓋等均已實現100%國產化,國內廠商的核電設備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來源:核電周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