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周三表示,正對汽車配件縱向壟斷案做外圍調查,但還未正式立案。
縱向壟斷協議是指在生產或銷售過程中處于不同階段的經營者(如生產商與批發商、批發商與零售商)之間達成的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
而談到汽車零配件的壟斷,首當其沖的是不可一世的進口汽車零配件。其實,很多進口車主都有類似的經歷,到了4s店一切故障都是通過更換零部件得到解決的。并且明明只是一個細微的部件損壞,但享受的卻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待遇。車主在叫苦不迭的同時,卻又無可奈何。原來廠家對于4s店的考核并不滿足整車的銷量,配套零部件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4s店只作為服務提供商,最終買單的當然還是消費者。
國外整車制造企業禁止配套零部件流入除指定4s店外的其他流通環節。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先前央視曝光的進口汽車零部件價格奇高的新聞。該記者走訪了某奧迪4s店,一位銷售人員向記者透露:一輛標價40萬的奧迪,要是拆分成零配件,就可以買到80萬。但零部件的售價并不是由4s店制定的,而是嚴格按照奧迪廠家的指導價格執行。單一銷售渠道,最終導致了進口車零部件價格的走高。那么這種優勢地位究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國加入wto之后,進口汽車大量涌入,為了規范內地汽車市場,2005年出臺了《汽車產業政策》和《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該辦法指出整車供應商對終端流通環節經銷商有著直接制約權。尤其是對未經汽車品牌銷售授權或不具備經營條件的維修廠,不提供零配件資源。正是這把尚方寶劍,讓嗅覺敏睿的“大鼻子”們聞到了鈔票的味道。
某專家曾表示:“一些國外廠商濫用這一法規條款,通過境外總經銷商對包括定價權、零部件供應、售后服務等進行控制,造成進口汽車售價、配件維修價格十分昂貴?!?/p>
直白的說,進口汽車配件之所以如此有恃無恐的斂財,是“照章辦事、有法可依”的。而消費者更多關注的只是駭人聽聞的價格,也會對曝光出的典型企業深惡痛疾,對國家打擊行業壟斷的決心和行為拍手稱快。而事件后續發展到極致,充其量是掀起一波抵制進口汽車的聲討。但是很少有消費者會關心這一現象背后的故事,多為一個為什么!事態不發展到人神共憤的地步,也不會引起政府機構的關注,而即便關注了,最后的結果也就只是關注了。
要解決進口汽車零配件的價格壟斷問題,難道只是為了揪出幾個腦滿腸肥的“大鼻子”嗎?
不該補齊在政策制定和市場監管上落下的功課嗎?同時我們還要捫心自問,還有多少個像進口汽車零配件這樣亂象叢生的行業存在?
來源:慧聰汽車配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