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商在經歷過3年多的發展后,2014年成為關鍵之年:在這一年中,單純的電商交易量增長已無太大意義,更關鍵的是制約電商發展的諸多瓶頸能否打破。
最大的瓶頸屬于法規層面:選擇汽車電商模式的購車者如何維權。按照“汽車三包”法規條文,汽車生產廠家所做的產品三包承諾覆蓋所有銷售產品——電子商務渠道的產品當然在涵蓋之列。如果是o2o模式,最終交付依然依靠實體店(基本是4s店)完成的話,這一問題相對簡單。按照這一規定,最終在4s店完成提車的消費者關于三包的問題肯定要找4s店解決。但如果“倉儲式汽車電商”模式真的出現,就面臨著變數。
“倉儲式汽車電商”能很快出現么?我們不妨看一下今年電商發展狀況:江淮2013年電商渠道銷售14900輛,同比增長13.9%,其中一半左右是通過天貓商城;初這個“電商熱衷者”外,共有包括北汽、東風標致、東風雪鐵龍(微博)、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別克等十六大汽車廠家、91個車系、200余款車型、1730家經銷商參與天貓“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天貓商城共收獲訂單10700輛,實現8億元訂單總額;而搜狐汽車、易車網、汽車之家三家網站的汽車在線訂單各實現60556輛、90466輛和17776輛,訂單金額分別為92.05億、117億和26.43億。如此一來,僅在“雙十一”期間,天貓商城、搜狐汽車、易車網、汽車之家四家網站訂單總額已高達243億元。
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到,在2014年度特定時期(例如網購節期間)、特定區域(電商發展較成熟地區),倉儲式汽車電商是可能出現的。而這種模式下一旦發生“三包”糾紛,追究其責任時“銷售者”身份該如何界定?是電商網站還是企業直銷部門?(電商發貨方)?如果依據“發票提供方負責”(實際上“汽車三包”法規并未明確規定這一點)。則汽車廠家采用“電商模式”的發票如何開具?是一臺一開還是“一批一開”(如果“倉儲式電商”模式成立的話)?
315將至,是否會出現汽車電商引起的維權事件、且將如何解決,都很值得關注。
除去法規瓶頸,物流與交易瓶頸一樣值得重視。目前其他物品采取電商模式,無論從付款還是物流都與汽車傳統銷售模式有很大區別。而“倉儲式汽車電商”能否從暫時走向常態、從“網絡集客”真正變成“全程電商”模式,突破交易與物流瓶頸至關重要。2013年雙十一247億元訂單后期有很大幅度的縮水已經敲響警鐘:顧客在選擇汽車電商模式后,如果因故退貨,支付行為如何調整?物流費用哪方承擔?此類狀況從其他商品的電商交易經驗很難照搬解決方案。
廣宣瓶頸同樣不可忽視。目前車企進行借助網絡進行產品宣傳時,一般重點選擇門戶網站汽車頻道。汽車電商則將必然將潛客注意力吸引到電商網站。這些網站與車企的利益合作將更加直接,如此,產品信息的傳達、評價如何做到公正是否存在更大難度?
在售后服務方面,從檢測、上牌、貸款、保險、維修保養……這些如果在實體店購車,相對應的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幫助和保證,但如果采用電商模式,誰來做這些服務很難明確。這是另一個制約的因素。
業內有很多人認為目前的汽車電商僅僅是初級階段,筆者相信一旦這些瓶頸問題得以解決,汽車電商時代將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來臨。而動輒用“國外電商發展速度”來看待國內電商發展者可能忽略了一個現實:中國的“汽車時代”來臨之神速同樣出人意料。認真研究汽車電商面臨的瓶頸問題,正是未雨綢繆之舉。
來源:騰訊汽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