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兩會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回答當前外貿形勢的問題時,高虎城說,2013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4.16萬億美元,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目前,中國已經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不過,高虎城也坦言,&ldquo我們是一個貿易大國,但并不是貿易強國。&rdquo他說,中國的出口產品當中,絕大部分附加值比較低,自有品牌比較少,在全球的營銷網絡和營銷方式也是比較滯后的。
&ldquo可喜的是,中國的企業面對這樣的壓力和變化,都在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更多地在結構調整方面、在提高附加值方面下功夫。&rdquo高虎城說。
對2014年中國外貿實現7.5%的增長充滿信心
對于2014年的外貿形勢,高虎城認為,從國際的需求來看,當前國際經濟保持了繼續復蘇的勢頭,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蘇,需求會緩慢增長。新興經濟體雖然出現了經濟放緩的狀況,但經濟基本面良好。
從國內競爭條件來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外貿企業的產品結構、市場結構、營銷戰略得到了優化;另一方面,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將使企業的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ldquo綜合分析面臨的形勢,我們對2014年中國外貿實現7.5%的增長充滿信心。&rdquo高虎城說。
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上海自貿區發展經驗
在回答上海自貿區相關問題時,高虎城說,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根本目的是為下一輪的擴大開放做一個試驗,也是為下一輪改革開放形成可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體制機制的試驗田。
高虎城說,通過這5個月的試驗,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初步的評估是正面的。廣東等一些地區提出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申請,商務部已經與有關部門和相關的省區市做了密切聯系和溝通。下一步,我們將在評估和總結上海自貿區的基礎之上,特別是將在繼續完善和縮減試驗區的負面清單、健全試驗區事中事后綜合監管體系方面進行認真的評估和總結,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體制和機制。
中國光伏企業已發生根本性改變
2013年,中國歐洲之間產生了光伏產品的貿易摩擦。金額高達200多億美元,涉及中國40多萬人的就業。雙方最終以價格承諾的方式達成了和解,保住了中國光伏產品在歐洲的大部分市場。
對此,高虎城說,很短的時間內,中國的光伏企業實現了重生,無論在市場的多元化方面還是科技進步方面,特別是在光伏產品的成本和附加值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也應該注意到,有些產品和行業不能盲目地發展,不能把大部分產品的銷售市場放在國外。(記者 亢舒 劉瑾)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