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機床工人“變身”繡娘,曾經花了10個月繡一幅作品)
今日(9月7日),為期3天的第七屆重慶(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開幕,各路“文化人”齊聚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而在重慶巴南區,魚洞亂針繡區級傳承人王華正在一邊繡畫,一邊教授徒弟,助力文博會。
魚洞亂針繡區級傳承人王華
機床工人“變身”繡娘
王華今年48歲,在接觸魚洞亂針繡前,曾是工廠里面一位普通的機床工人。2012年,王華生了一場病,從工作中內退下來。“我閑不住,正巧內退后不到一個星期,社區來家訪,提到魚洞街道文化中心,有免費的魚洞亂針繡培訓班。”王華回憶道,當時她的兒子在讀高中,正處于逆反叛逆期,不太愿意學習。為了鼓勵兒子,給兒子做榜樣,王華決定從頭開始學習一門手藝。
“我可以說是零基礎,也不會畫畫,對于學習魚洞亂針繡,還是有些難度。但我愿意去學,以此勉勵兒子,和兒子打賭,看誰學得好。”就這樣,王華來到培訓班。她知道學習這個很難,但沒想到這么難。
“有句口頭禪,說‘要想學會繡,先要學會拆’,意思是我們在繡一幅作品的過程中,拆掉重繡十次、百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且常在溪邊走,哪有不濕鞋,每天拿針,被針不小心把手指扎流血,是常事。”王平說,難是難,但好在對這個還很有興趣。
為繡一副作品花了10個月
王平介紹,魚洞亂針繡和普通刺繡不一樣,它的色彩更有層次、立體,擅長用色彩的變化來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普通的刺繡,一般繡一層,魚洞亂針繡,一般要繡3到5層,且絲線極細,細到眼睛都看不怎么清楚,穿針都要靠手感和熟能生巧。”王平邊說著,邊開始繡。于她個人來講,她喜歡繡國畫,主要以動植物為主。
穿針靠熟能生巧
“我們算是在用針和線畫畫吧,繡出來的作品的層次感,跟素描很相近。所以,若是有繪畫基礎,將會更好。我以前沒學過畫畫,自從學了魚洞亂針繡,平時閑來無事,還要狠狠的補習繪畫功課。”王平說,她之前剛到培訓班,屬于資質很一般的,但還好,勤能補拙,為了練好技法,經常一天繡上10個小時。
“這很需要耐性,心浮氣躁肯定學不好,算是磨煉自己,也算是修身養性。記得以前我為了完成一幅叫《金牛迎春》的作品,拆了不下20次,足足繡了10個月。”王平表示,她當時怎么都繡不好牛的額頭,但城市里,又看不到牛。為此,她專門讓去農村的朋友幫忙拍牛的照片。隨后又聽教她的老師說,狗的額頭部分和牛相似,于是她就經常觀察身邊各種各樣的狗的額頭......
王平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經常“吹毛求疵”,也因為此,繡出來的作品很是精致。經常被博物館,或者高校等收藏。
房間里很安靜,大家正在默默完成作品。
為傳承她想多教授徒弟
“魚洞亂針繡給我帶來的變化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比以前更善于觀察生活,更自信了。且有時候,我還能影響帶動身上的人喜歡。”王平說,她的朋友劉麗,就是其中一個被帶動的人。
“我和王平是老朋友,以前經常出來散步碰得到,碰到的時候閑聊,就聽說了她在學魚洞亂針繡,有時候還會把作品給我看。”劉麗說,她看了覺得好看,加上自己對這些手工也感興趣,于是也跟著來了培訓班。
“現在很多年輕人其實很喜歡這個,但是他們不太愿意花大把時間來學,因為學起來枯燥,也因為年輕人沒那么多時間。而我掌握了這門手藝,就應該好好傳承、發揚,爭取帶動更多的人。”王平表示,她經常會參加一些展會、活動,給現場的人講述技法。另外,她爭取每年都帶上一兩個徒弟。“現在,我有3個徒弟,希望以后還會教授更多人魚洞亂針繡。”
相關鏈接>>>
魚洞亂針繡是把畫理與繡理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刺繡藝術,是利用特殊的亂針技法來制作的“針畫“。作為一種全新獨立的刺繡種類,創立于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亂針繡,在巴南魚洞已經傳承了近百年。亂針繡又被稱為“中國第五大刺繡”,其結合西洋畫的色彩和素描畫的襯影法運用于刺繡,使刺繡與繪畫結合起來,在針法中融合筆調,采用長短交叉線條,分層加色手法來表現畫面,針法活潑、線條流暢、色彩豐富、層次感強、風格獨特。擅長繡制油畫、攝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爆料郵箱:3359339320@qq.com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范圣卿 文/圖
來源:騰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