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代關于天文氣候的儀器,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地動儀、渾天儀,然而這些儀器都不是最頂級的天文儀器,最高級的應該是北宋宰相蘇頌建筑的水運儀象臺,在這些天文儀器當中才是,它才是最復雜最高級的儀器。
水運儀象臺,1092年的時候就由蘇頌親自設計并開始建造,并花了7年的時間完成的,儀器建筑在都城開封,這臺儀器將觀測天氣的渾儀、以及觀測天氣運動的渾象和報時的三種儀器,全部結合在一起,高度有12米,分成了三層,造型像祭祀用的高臺。
第一層是報時用的,呈寶塔狀,跟現在的鐘表很是相像,窗口有小人舉著牌子來顯示時間。而第二層是密室狀態,用來觀測天文運行,表面是球體代表著各不相同的星球,而且都呈突起狀態。第三層,觀測天體用的渾儀,差不多類似于天文望遠鏡的作用,這個渾儀的窺管隨著太陽動向而轉變。
儀器的動機是樞輪,水通過漏斗灌滿樞輪水斗之中,使它旋轉一格,以此讓整個裝置在水流不停的灌滿中運轉。蘇頌把檢測的東西全部詳細記錄下來,并撰寫成了一本《新儀象法要》。
以上說了那么多,估計大伙也沒看明白,反正這個水運儀象臺在當時就是逆天的存在,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型的天文臺,不僅可以計算時間,還可以用來觀察和演示天象的變化,可算得上是宋朝的一件國之利器。在800年之后,世界科學界對這個水運儀象臺和《新儀象法要》給予了高度的贊揚,英國博士李約瑟就評價水運儀象十分高級,說這臺儀器領先世界八百年,由于水運儀象臺用到了一個叫擒縱器的部件,這是今天用來制造鐘表的關鍵零配件,因此,李約瑟認為,水運儀象臺是歐洲鐘表的始祖。
要知道制造這么一臺精密的儀器,可得費了不少力氣、金錢。而金朝滅掉北宋以后,就把這臺儀器給運到中都,雖然花費了很多錢、很多人力,但也無辦法將其完完整整地復原。趙構讓秦檜重新建造水運儀象臺,當時秦檜讓蘇頌的兒子來參加這場建造,但最終也沒有完成。上世紀九十年代年臺灣建造了類似于這樣的水運儀象臺,日本也花費了將近8年的時間仿造過一臺,但是這兩臺都有一定的缺陷,比不得蘇頌的那臺。幾年前,中國在廈門地區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雖然跟書中的那臺有所區別,但是經過專家修改調整,達到了只有5到10度的誤差,還是可以接受的。
當時蘇頌建造水運儀象臺十分艱難,而且花了不少錢,據記載起碼花了5萬塊貫,當時,北宋一年國庫收入是4萬貫,直接就用掉超過千分之一的財政收入去建造這個水運儀象臺,如果根據我國去年的財政收入計算,千分之一就差不多相當于170個億,可見北宋,對建造水運儀象臺也是極為重視的。
雖然這款作為宋朝國之利器的水運儀象臺,作用很大,在科學界也為人所稱贊,但是實際上很多人都對它不了解,或者都沒聽說過。因為有些人說它是兇器,是個不祥之物,說它毀滅了北宋,對于這種兇器人們是不愿意多提的。
來源:360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