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中國地熱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近年來我國地熱能勘探、開發及利用技術持續創新,地熱能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地熱能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報告稱,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地源熱泵裝機容量達2萬兆瓦,位居世界第一,年利用淺層地熱能折合1900萬噸標準煤,實現供暖制冷建筑面積超過5億平方米,京津冀開發利用規模最大。
盡管如此,多位專家及企業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地熱能行業尚有多重難題待解。
政策加持,地熱產業“蓄勢待發”
地熱能利用正迎來風口。
如果說對地熱能項目的專業說法尚感陌生的話,上海世博軸、北京國奧村、北京城市副中心、南京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園等工程或許會拉近距離,而這正是近年來,地熱能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快速發展建成的示范性工程。
實際上,近年來,地熱供暖制冷項目呈現規模化、大型化的特點。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淺層地熱能為主,將實現供暖制冷面積300萬平米;重慶江北城水空調項目,規模達400萬平米;中石化江漢油田燃煤替代項目,規模達570萬平米;南京江北新區水空調項目,規模將達1萬平米。雄安新區起步區規劃通過“地熱+”的供能模式實現供暖制冷面積1億平米。
2017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國土部聯合發布《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被視為我國地熱產業發展的“里程碑”,意味著地熱能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在新增11億平方米的規劃中,淺層地熱能達7億平方米,獨占半壁江山。根據規劃,到2020年,供熱還將替代標煤4000萬噸,意味著高于光伏發電替代標煤的3673萬噸。
規劃的出臺可被視作“十三五”時期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基本依據,2017年密集出臺的清潔取暖相關政策則意味著地熱供暖也得到了充分重視,“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進一步擴展了地熱產業市場空間。
“按照100元/平米的投資強度,‘十三五’期間將新增投資1100億元。”某清潔能源投資公司投資總監李某分析道,這意味著行業的上、中、下游都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投資機會。
行業現狀讓資本“望而卻步”
地熱能已成為新能源行業新的生力軍。但提到地熱能利用,或許大家印象中仍舊是“一口井、一個泵、一條管”。
“行業形象簡陋。”國家能源局能源行業地熱能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首席專家趙豐年坦言,相比其他新能源產業,地熱能行業不僅行業形象不佳,在政策和投資方面也嚴重不足,亟需行業共同解決。
據調查統計,目前在地熱能資源的精細勘查評價和科學研究方面仍十分欠缺。尤其是砂巖經濟回灌、干熱巖商業化開發利用等關鍵技術還有待突破,技術裝備也還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差距。
此外,在行業管理方面,更是有專家稱其為“多頭管理,政策不一致,難以協調,九龍治水,各自為政”。
由此,也一定程度上導致地熱能產業得不到資本青睞。
相對于“煤改氣”等清潔取暖方式,地熱在廣大農村區域推廣進度相對滯后。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地熱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曹耀峰曾帶隊調研,通過對一系列燃煤替代項目開展實地調研與入戶座談,發現與其他清潔供暖方式相比,地熱項目普遍具有的特點是:運行成本較低,給農戶造成的經濟負擔較小。但對企業而言,初始投資相對較高,投資回收期較長。
據了解,地熱供暖項目生命周期利潤率總體呈現“前高、中低、后期較高”的特點。盡管折舊計提完成以后,因項目運行費用較低,經濟效益會持續處于較好水平,但較長的回收期讓資本“望而卻步”。
曹耀峰認為:“初期投資高、勘查風險高、投資回收期長等因素致使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較差,國家層面地熱財政扶持政策不完善進一步加重資本觀望情緒。”
“投資基金回報率在10%以上才有積極性,目前地熱能開發利用項目離這個目標甚遠。”李某告訴記者,地熱能開發運營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產業規模化缺“臨門一腳”
“目前,我國地熱產業有資源、有市場、有技術,已具備規模化發展的基礎。然而,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制約,尤其是現有頂層設計與規劃布局還難以保障產業規模化發展。”曹耀峰如是說。
與曹耀峰的觀點相近,中國地調局淺層地溫能研究與推廣中心主任李寧波也認為地熱行業在規模化發展前夕,面臨“行業結構性問題”,他表示:“我國地熱行業愿景與實際、供給與需求等存在一定矛盾。階段時間內,在行業布局和發展中起到決定性的問題,或在趨勢上有引導作用的問題以及在程序上、關系上需要優化調整的問題,如體制機制、規劃和政策、行業發展環境等,仍亟待解決。”
在上述人士看來,2035年以前,地熱能可以“以供暖為主,發電為輔”,把握“北方地區冬季清潔供暖” 和“雄安新區”等重要發展契機,提升社會各界對地熱產業的認知度。具體來說,一方面,應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借助國家實施機構改革機遇,明確管理主體,抓緊出臺《中國地熱資源勘查開發管理辦法》;另一方面,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稅收優惠力度、完善價格機制,以鼓勵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
來源:中國能源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