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一系列召回公告,共計近百萬輛汽車,涉及多個品牌,引發市場熱議。網友“久子”說:這么多品牌,這么大的量,中國汽車市場到底怎么了?!不過也有人持相反態度,網友“李李李”認為:新車在生產前會進行多項嚴格測試,但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發現問題,只有實際應用才能找到隱患,如果沒有召回,這些隱患就可能成為致命的事故。
暫且不論汽車召回是產品質量下降還是企業責任感提升,仔細觀察這一系列召回名單可以發現,其原因多是零部件的問題給整車安全帶來了隱患。人們不禁問:汽車召回如若是由零部件問題導致,供應商在其中究竟擔負什么樣的責任?
■召回未必是產品質量下滑
“小型零部件企業為了節省成本犧牲質量,而一些大型零部件企業則是為了追求速度而犧牲質量。”漢盛達(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勇說,“我覺得質量問題往往不是技術原因導致的,更多源于戰略定位。在內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以銷售為導向的思維以及經驗主義,讓管理層更容易忽視質量管理的長期艱巨性及復雜性。”
業內資深人士唐筠(化名)則認為,零部件企業明知存在質量隱患卻放任的可能性比較低,高田氣囊這樣的世界知名供應商尚且因此而慘遭破產收購,一般零部件企業更是難以承受這種代價。在他看來,最近一段時間的汽車召回規模仍處于正常范圍。汽車由上萬個零部件組成,生產工藝極為復雜,生產廠家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檢測,抽樣檢測從概率學上來說必然存在漏網之魚,“我不認為,汽車召回意味著產品質量下降,這反而顯示出國家對產品質量的重視,可以理解為一種進步。”唐筠說。
汽車零部件檢測資深人士張池(化名)對此深表認同。他說,現在零部件供應商都是全球供貨,一旦某一批次零部件出現問題,很多汽車品牌都會涉及,總召回量也不小。零部件供應商的產品出廠前都會按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接受檢測,但這只是針對樣品的檢測,也就是說檢測結果只對樣品負責。而一旦下一批次產品的原材料、工藝出現偏差,都有可能導致質量隱患。
“普通消費者看到上百萬輛的召回覺得很震驚,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仍在正常范圍之內。召回是一種進步,需要很大勇氣去承擔責任。”張池稱。
■責任劃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據唐筠介紹,零部件企業進入車企的供應商體系都會簽署相關的責任協議,其中也包含有關召回成本的內容,并且委托責任人對產品質量安全負責,但具體召回責任如何劃分、供應商承擔多少賠償,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種情況是該問題零部件是由供應商獨立設計開發生產的,那么該企業必然對召回負主要責任;另一種情況是問題零部件由整車企業設計,零部件企業只是按圖加工,車企就要承擔主要責任;又或者該零部件是由車企與供應商聯合開發,這樣雙方的責任就不易劃分清楚。
“不過,一旦出現召回,車企向零部件供應商進行索賠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王勇告訴記者,完全的索賠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的合作關系。如果是獨家供應商,索賠有可能導致雙方關系的破裂,這將影響整車的后續生產,所以車企對零部件企業的索賠也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后雙方協商達成索賠金額。
張池還補充說,嚴重的話,車企也可能解除彼此的供貨關系。特別是國內零部件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技術相對不夠先進,如果一旦完全是因為供應商的責任產生大規模召回,對于國內零部件企業來說將是災難性的,高田氣囊就是前車之鑒。
即使零部件企業沒有因召回索賠而倒閉,其帶來的經營風險也讓企業難以承受。王勇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一般零部件企業不會超配人員,一旦進入召回流程,追溯、調查、賠償環節都會造成很大的工作負擔,影響正常的工作生產。
汽車行業有自己的規律,如果在產品源頭設計階段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的成本最低,生產環節再采取措施的成本就會增加,到客戶端再補救則成本最高。“而這些只是可見成本,不可見的成本也是相當巨大的,聲譽受損會帶來后期獲客成本的增加,甚至已經簽約的訂單也會因此被取消,小企業可能就此在行業里消失。”王勇說。
■過程與裝配監管并舉
無論整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還是消費者,都不希望出現車輛召回。究竟該如何盡可能地避免?唐筠認為,這是一個系統化工程,不要只把目光放在單一產品上,而是要保證前期設計考慮周全、生產過程穩定可靠,“產品不好是一個問題,過程不穩是一批問題。”
張池表示,要想做到生產過程的穩定,就要減少人為干預因素,只要人參與其中,出現問題的概率就會增加,因為生產人員的變動和經驗不足都會造成質量的不穩定,應盡量采用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的生產線,這是設備和技術層面的必要投入。
此外,即使零部件毫無瑕疵,如果裝配過程出現問題也會給整車帶來安全隱患。張池舉例說,沃爾沃的某些車輛曾經就因變速器中換擋手柄的一個螺絲沒有擰緊,造成換擋變速時擋桿與齒輪連接松動,致使車輛無法正常進行擋位切換,并為此發起召回。
在王勇看來,無序的低成本競爭引發質量問題,必然會帶來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局面,目前已經到了非改不可得地步,這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加強質量方面的宣傳和引導,甚至設立專項獎勵基金。現在已有的質量獎多是針對已有成果和規模,這會導致一些零部件企業出于“應試心理”而進行短期的質量突擊運動,未來希望政府部門在質量相關獎勵頒發前,增強對企業質量管理過程的監管和評審。
來源:中國汽車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