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連日報記者李小華) 9月3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大連市人民政府主辦,大連理工大學、大連市科技局、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大連市長海縣人民政府、大連海事大學承辦,大連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首屆“人工智能與水下機器人高峰論壇”在我市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計算機學會會士、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高文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徐德民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航空大學何友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參謀部專業技術少將樊邦奎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教授,大連市副市長靳國衛等與中外嘉賓一同出席了論壇。
據介紹,繼2017年成功舉辦第一屆水下機器人目標抓取大賽后,今年9月1日又迎來了第二屆水下機器人目標抓取大賽。今年大賽共有30支代表隊參賽,整體水平較去年有了明顯提升。9月1日至2日,在大連海事大學進行了水下目標識別和目標抓取的預賽,決賽將于9月4日~6日在大連長海縣獐子島舉行。為了提高賽事的聲譽和影響力,組委會在我市舉辦了首次“人工智能與水下機器人高峰論壇”,與會專家針對人工智能和水下機器人領域的尖端課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對現有的水下機器人設備進行展示交流。
專/家/訪/談
隨著電子科技的和仿生學研究的進步,我們正在快速進入一個人工智能化的時代,各種智能機器人正層出不窮,作為海洋探索重要力量的智能水下機器人也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
8月5日,第二十一屆國際水下機器人大賽(robosub)在美國圣迭戈落下帷幕。哈爾濱工程大學e唯代表隊攜水下機器人“敖明二號”奪得冠軍,打破北美高校20年來對冠軍的壟斷。據了解,國際水下機器人大賽(robosub)由國際無人系統聯合會(auvsi)和美國海軍裝備研究院(onr)共同主辦,是業界公認的水下機器人領域最高級別賽事,被譽為水下機器人領域的“世界杯”。
9月3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大連市人民政府主辦,大連理工大學、大連市科技局、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大連市長海縣人民政府、大連海事大學承辦,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人工智能與水下機器人高峰論壇”,讓眾多院士級專家匯聚大連, 并針對人工智能、水下機器人領域的尖端課題以及對于此項技術的深遠意義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專家們一致認為:
智能水下機器人——未來對海洋的深入探索就靠它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
人每天的能耗相當于20瓦燈泡,吃一點兒東西就可以聽說讀寫運動,而和人差不多的識別系統卻需要幾萬倍的能耗,相當于一臺超級計算機,設計原始粗放。希望智能系統處理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結論更肯定,能源消耗更有效,這直接關系到水下機器人的續航能力。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于海斌:
地球表面70%都是海洋,但海洋環境非常惡劣,人類的認知手段極其有限,其實我們的能源開采主要在300米深度以上。想要往下潛,手段嚴重不足。水下機器人是探索海洋的重要裝備,在海洋觀測、勘探、水下極端環境作業中潛能巨大。尤其是深海打撈、海溝科學研究樣品取樣等工作,非它不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載人潛水器、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自主水下機器人研究相繼開始,目前已經進入智能水下機器人時代。造機器人,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已經很不容易,水里游的更難。相對于陸域和空域,海底環境復雜得多,對機器人導航、避障、識別探測、追蹤、編隊運行等能力的要求更高。每次做實驗我真的睡不著覺,水下機器人試驗動輒幾十個小時,在船上等得心驚膽戰,不知道機器是否安全,還能不能回得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
傳統的水下機器人的導航方式主要是航位推算、慣性導航以及多普勒聲吶導航,但這些方式在長距離航行后會出現較大的累積誤差,“機器游丟了”的情況時有發生,如何找到新的導航方式是研究重點。水聲通訊是目前仰仗的主要水下通訊手段,世界各國正在開發的水下激光通訊距離應用還有相當距離。此外,目前水下機器人攜帶的多是重型液壓剛性機械臂和抓持器,在水下生物采樣、考古檢測、珍貴品打撈等方面有極大缺陷。從自然界水下生物中獲得的靈感,正在幫助研究者挖掘水下自主作業機器人的新型結構,實現機械手精細化作業、基于觸覺與力反饋的柔性抓取。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譚民:
來源:中國海洋食品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