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在極具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頂梁柱的角色。工程機械行業作為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國有工程機械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將全面深化國企改革,與會代表、委員們也紛紛就國企改革獻言獻策。在這場已經開席的宴會中,工程機械國有企業胸有成竹、自信滿滿,滿懷壯志地釋放著工程機械企業的智慧和能量。
改變國資一支獨大局面
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曾經說過,他眼中的國有企業,一般都“財大氣粗”,國家支持力度也比較大,而且所涉行業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事實上,這也是大多數人眼中的國有企業。既然頂上了“國字號”,“一支獨大”似乎就成了國企的不二標志。
對此,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張毅在今年兩會期間就強調,國企改革的步伐需要“提速”,首先就要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上下工夫。
所謂混合所有制,是股份制的一種形式,既包括公有制經濟,又包括非公有制經濟,是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經營的經濟行為,是被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集體成分,都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混合體制經濟在我國將進一步發展。
據了解,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在國務院國資委舉辦的“樣本的力量: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研討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一致推崇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經驗,稱“中聯重科是中國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樣本”。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表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有效放大國有資本的帶動力,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被旌纤兄剖菄蟾母锏闹匾?。“進一步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是靈魂,規范是前提,民主是保障,開放是關鍵,可持續是目的。”
詹純新認為,當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面臨優勝劣汰、產能過剩的局面。要通過資源整合,打破行業領域內的無序競爭,同時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推動科技創新。要建立起科學的法人治理、激勵約束并重的運行機制,體現體制、治理、機制三位一體的創新。要嚴格依法依規改制總體方案,公開公允股權轉讓,保證內部分配公正透明。要引導員工轉變觀念,充分與員工面對面交流溝通,充分發揮職代會作用。要開放股權、人力資本經營、資本運營、文化管理等。要實現體制、戰略、人才、管理、技術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表示,到2020年,絕大部分國有企業將實現股權多元化,除少數特殊領域外,大部分國有企業都會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
改革國企產權制度
國有企業改革,攻堅點是產權問題。
所謂國企產權制度改革,是在保證全民所有制資產性質不變地條件下,對國家所有制這個具體實現形式的改革。全民所有制資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采取什么具體實現形式,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就是我們改革國家所有制這個具體實現形式所要達到地目地或目標。
山東重工的旗艦企業濰柴集團,當年就是靠改革起死回生的。這家有60多年歷史的老牌國企,遇到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種種弊端暴露無遺,一度瀕臨破產。維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代表帶領新班子徹底改革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實施產權改革,打破單一國有資本構成格局,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初步嘗到了混合所有制的“甜頭”。
2004年,濰柴動力成功在香港上市,引進的海外股東為企業技術創新帶來了活力引入當時國內裝載機行業最大的國有和民營企業,使發動機有了穩定的客戶聯手國內著名的專業投資公司參股,為以后的資本運作提供了智力支持。2005年之后,先后戰略重組、吸收合并湘火炬汽車集團,實現了濰柴動力國內a股再上市。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濰柴真正實現了向混合所有制要活力,得動力。
譚旭光代表感慨,沒有當年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就不會有濰柴今天的發展。也正是靠改革,濰柴這樣的國有企業才能重新贏得發展的自信。“國企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譚旭光說。
改革的核心是轉型升級
2013年,我國gdp同比增長7.7%,連續第二年增速低于8%,中國經濟正在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
在全國人大代表、玉柴集團董事局主席晏平看來,企業推進改革要堅持“可持續經營和健康經營”的現代企業經營理念,而改革的核心則是轉型升級。
晏平代表認為,國企改革首先要保證國有資產增值,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其次要建立制度,激活國企自身活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我國要充分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實現產業轉型,從傳統制造向高端制造邁進,更加注重智能化產品的生產應用,掌握核心技術。
晏平代表介紹說,面對壓力和挑戰,玉柴集團從去年底開始實施“二次創業”的發展戰略。正在規劃中的玉柴產業新城,就是玉柴“二次創業”的載體和平臺,它將以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主體,加快玉柴集團轉型升級的步伐。
二次創業,玉柴集團正在用實際行動對轉型升級、變革創新進行著完美的演繹和詮釋。
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氣勢恢弘的時代大命題。在改革的風暴中,動力與阻力并存,這就需要參與改革的企業智慧和勇氣同在。對于經歷了60多年雪雨風霜的工程機械企業來說,從羸弱無力成長到馳騁全球,早已見慣世事變遷的大場面。面對國企改革的浪潮,工程機械企業有著獨到的見解、敏銳的洞察力,更有著快速反應的執行力。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后,工程機械國有企業的改革之路必定會陽光普照。
來源:中華建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