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上,代表委員談起文化產業的發展時,除了談文化的內容生產外,談得最多的就是文化企業的融資問題了。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國有文化企業基本都是從事業單位轉制組建而來,而民營文化企業大多數還很弱小,長期以來,不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一直沒有借助金融市場來發展,并不算一個市場化很成熟的產業。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金融與文化產業融合,并發生“化學反應”,引導文化產業向著成熟的、更加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值得總結的經驗,本版特整理,以饗讀者。
融資之“渴”:文化產業期盼資本“及時雨”
【案例】
按照“原樣封存、原地保護、原物展示”的方針,西安大唐西市投資3.2億元,建設了3.5萬平方米具有遺址保護與展示功能的我國首個民辦遺址類博物館——大唐西市博物館,但2010年在建“九宮格”的大唐西市文化產業集聚區時,遭遇資金不足的難題。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公司董事長呂建中介紹說,當時中國進出口銀行8.8億元的貸款作為第一筆“源頭資金”撬動了45億元的社會資金投入園區建設中,盤活了資源。經過幾年建設,園區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實現了歷史與時尚完美融合,為西安增加了一道風景。
同樣得到金融支持的還有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2006年起,華強集團依托自主知識產權,通過“文化產業園+主題公園”的模式,在全國進行文化科技產業園區布局,其蕪湖園區包括動漫產品生產基地、數碼電影拍攝制作基地、游戲軟件生產基地、文化衍生品基地、生產研發基地等五個文化產業基地和一個展示樂園“蕪湖方特夢幻王國”,總投資16億元。國家開發銀行以華強集團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項目土地使用權抵押及“方特夢幻王國主題公園”門票收費權質押三個“信用保險鎖”,為項目貸款7.1億元,期限12年。
“可以說,金融是推動產業發展的血脈。金融要促進資金融通,哪個地方需要資金,國家政策支持、引導哪個產業,融資就要流向哪個產業。”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巡視員施俊玲指出,文化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沒有金融的支持是萬萬不能的。
為推動文化金融發展,近年來,一系列政策措施緊鑼密鼓出臺——
2010年,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吹響了金融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號角。
2012年頒布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規劃綱要》指出,“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的對接。”
日前,文化部部長蔡武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4年文化部要進一步出臺文化與金融合作的相關政策,推動文化產業園區、文化會展業的轉型升級……
伴著政策支持急速前進的腳步,我國文化金融引擎全面發力,向著形式豐富、功能完善、模式成熟的方向邁進。
在常規信貸手段方面,各家銀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普遍提高了對文化產業的關注,逐步加大授信投入和創新的力度。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3年12月,全國文化產業本外幣中長期貸款余額累計達到1574億元,同比增長36.28%,高于全行業平均增速26.98個百分點。
“如今,我們的項目庫里有了數萬個項目,”施俊玲說,“現在確確實實不是我們請求金融機構給我們支持,而是他們主動給我們創新金融產品,針對不同行業門類設計金融產品,給我們提供相關的支持,我也很欣慰。”
融資之“難”:“輕資產”成融資最大瓶頸
【案例】
“融資是伴隨企業一生的過程,總體來講,這個過程是相當痛苦的,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面臨一些問題,即使像我們這樣上市之后,痛苦也沒有真正完全得到解決。”說起融資難,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深有感觸,銀行這幾年在創新服務上做了很多調整,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擔保問題、貸款周期問題、融資約束問題等等。“現在社會資本嚴重過剩,大量資金想投入到文化產業,但是在運作過程中面臨重重障礙。我希望金融主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金融機構、文化企業一起努力。現在情況有所改善,我希望變得越來越好。”王長田說。
王長田的一席話說出了很多文化產業企業家的心聲。
優秀文化產品的生產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然而在大多數人眼中,投資文化產業相當于“燒錢”,沒有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于文化企業缺乏能夠用來擔保的有形資產,如何獲得銀行貸款成為這類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
“文化產業公司向銀行貸款有很多問題,比如利息高、貸款各項手續復雜。對于文化產業來說,商業模式比較模糊,不容易描述。企業的機會都是突然到來的,而目前的融資體制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王長田道出文化與金融融合的一個個“癥結”。
“據統計,目前,文化產業貸款余額只占到全國各行業貸款余額的0.2%,占比仍然偏小,文化金融與十分饑渴的文化企業資金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車薪,而客戶選擇難、風險評估難、業務操作難等傳統問題仍然在制約著金融資源和文化產業的對接。”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如是說。
魏鵬舉進一步分析,“文化”和“資本”難以完美對接,主要源于銀行業“風險保守型”和文化產業“高風險型”的矛盾,源于“銀行是一個間接融資平臺”和文化產業初期亟須直接融資之間的矛盾。因此,從總體趨勢來看,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發展還需要增加直接融資的比重,進一步豐富直接融資的渠道。
“確實如此,因為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的特點是輕資產、重創意。其中,知識產權是最重要的資產,那么,如何把知識產權用好、用足?這是金融企業和文化企業一起要思考的問題,當然,政府要推動,知識產權怎么登記、怎么轉讓、怎么交易,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副主任姜再勇表示。
融資之“解”:企業和銀行需要“雙向創新”
【案例】
提到北京華錄百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行外人肯定知道的不多,然而提及它所拍攝的一系列電視劇:《漢武大帝》《紅樓夢》《媳婦的美好時代》等,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就是這樣一家出過不少好作品的公司,也曾一度面臨資金匱乏的難題。回憶起當時的困境,該公司財務總監孫偉華感嘆道,是國開行北京分行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為公司解決了燃眉之急。
面對華錄百納影視有限公司的發展困境,國開行北京分行專門設計了版權質押與版權價值動態管理相結合的貸款模式,2009年12月為該公司發放貸款3000萬元,貸款期限3年,信用結構采用電視劇版權質押,幫助企業擴大了50%的生產能力。2010年,華錄百納公司通過國開行貸款完成了《紅樓夢》《黎明之前》等多部優秀影視作品的拍攝。
產能上來了,拍出精品力作成為可能,公司的經營走上了健康快速的發展道路。2010年華錄百納注冊資本由1250萬元增加至4500萬元,2012年該公司成功在創業板上市,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華錄百納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在文化金融融合中,銀行主動創新金融服務、開辟扶持文化企業新路子的理念。”魏鵬舉說。
在發展中,諸多文化企業已經意識到,在“引資”的同時還要“引智”,通過資本注入引領企業經營模式、治理模式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更加適應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要求。
對此,魏鵬舉深表認同:“也就是說,文化金融的創新是雙向的,除了銀行創新金融服務外,文化企業的商業模式也需要創新,要讓金融體系能夠接納,彼此之間才能實現良好的溝通。”
姜再勇認為,從銀行的角度,創新文化金融服務需要從制度設計入手,從完善組織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完善金融企業運行機制等幾方面做出努力。
“銀行需要有一支專業的隊伍、專業的機構專心致志地了解文化產業,在組織體系上,應該有特色機構,比如商業銀行特色支行,建立特色金融服務團隊。在融資體系組織中,應加強風投、pe、保險、證券公司、基金的參與。”姜再勇表示,此外,還要鼓勵金融機構設計適應文化產業各類型機構的產品。“目前,金融機構最好的產品還是知識產權質押型產品,當然,我們也推動無知識產權質押的信用型貸款,今年我們將在開展文化金融試驗區上做些努力。”姜再勇說。
“未來,我們將繼續創新方式,推動文化金融合作的深入開展。”施俊玲表示,文化部將繼續致力于建立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加強文化產業融資擔保等文化企業融資瓶頸領域的建設。同時,鼓勵文化企業深度參與金融業,加快文化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方向的拓展,實現文化與金融的雙向合作。
來源: 光明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