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央視3·15晚會上并沒有如人們期待的那樣出現汽車產品質量問題的曝光,但海馬汽車油耗造假、寶馬召回和汽車配件亂象等一系列事件,還是讓公眾對汽車質量的擔憂增加。就在人們對質保憂心忡忡之際,消費者維權渠道卻傳來利好消息,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3月15日實施。配合此前汽車三包、汽車召回等法律法規,國內汽車維修立法正在逐漸走向完善。
現實層面上,汽車爆發的問題卻有增無減。一份“2013-2014年度中國汽車投訴報告”顯示,去年國內收到投訴4295條,相比上年增長了1100條,同比增幅達到34.4%。汽車用戶投訴主要由質量問題投訴、服務問題投訴和綜合性投訴三部分組成,其中關于汽車質量的投訴占比達到47.96%,服務類投訴占32.57%,綜合性投訴占19.47%。而汽車質量問題中,發動機類的投訴最為集中,占總體投訴量的35.3%。而在各系車型中,合資品牌投訴要高于自主品牌和進口品牌投訴之和,占總投訴量的65.63%。
三項法律法規保護車主
目前在汽車領域,涉及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雖然很多消費者保護法規方面多少有些涉及,但真正能為消費者維權的還是集中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汽車三包》、《汽車召回》等規定上面。
★新消法
舉證責任倒置
“維權不起”是此前常有的現象。但如今隨著新消法的修改,“維權不起”的現狀將有望改變。中國消費者保護協會投訴部主任張德志介紹,今后機動車、電冰箱等耐用消費品6個月之內有瑕疵由經營者負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倒置這是基本原則。“舉證責任倒置改變了消費者的弱勢地位,可以說是消費維權的一大進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說,“汽車三包等規定要遵循上位法,而其上位法就是消法。舉證責任倒置將由之前的原告承擔舉證責任,變為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該被告不能就此舉證證明,則推定原告的事實主張成立,從而減輕了消費者質量維權的成本和顧慮。”
★汽車三包
細則尚未出臺
除了新消法,對汽車消費者保護而言,目前最有效的應數汽車三包。2013年10月實施的汽車三包規定,車輛購買后在不低于2年或行駛5萬公里內出現轉向系統失效、制動系統失效、車身開裂或燃油泄漏,或因嚴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計2次修理,仍未排除或又出現新的嚴重安全性能故障的4種質量問題可退換車。此外還明確包修期為不低于3年或行駛里程6萬公里,以先到者為準,出現質量問題憑三包憑證由修理者免費修理(包括工時費和材料費)。不過遺憾的是,由于汽車三包相關配套細則仍未出臺,國內也還沒有第三方的專業檢測機構和組織協會,使得車主的檢測和維權成本還太高,導致目前還未出現第一例的三包退車案例。
★汽車召回
維權車主抱團應對
汽車召回是目前這些保護法規中對消費者產生實際效應較小的法規,然而現實中卻是消費者最為倚重的保護力量。維權車主常常抱團取暖,利用群體力量。在消費者看來,通過召回可以讓企業付出代價,從而曲線實現維權。這部也是從去年看開始實施的新召回法規規定,凡隱瞞缺陷情況并拒不召回等嚴重違法行為,生產者將被處以缺陷汽車產品貨值金額1%以上10%以下的罰款。
維權比較難
雖然法律法規在不斷健全,但現實環境依然很嚴峻。目前,比較集中的一些問題包括配件亂象、以舊代新、贈品欺詐和市場壟斷等。
●現象1
配件亂象叢生
配一把汽車鑰匙,在汽配城只要幾百元,但在奧迪4s店需2700元左右,寶馬也要2000多元。
應對:目前,國內各大整車企業不對社會公開汽車維修技術信息。為了打破壟斷,中汽研近日召集了維修、保險及零部件業和交通部等相關人士,就汽車廠商公開零部件產品信息、打破廠商對零部件的絕對壟斷地位建議有關部門做出政策調整,要求汽車供應商不得限制授權供應商對外銷售配件,不得限制零部件供應商在配件上使用自己的商標和標志,同時對產品信息予以公開。
●現象2
以舊代新
車主去年在某品牌4s店買了一輛新車,但專業人士發現該車是4s店的試乘試駕車。
應對: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將商家告上法庭。4s店將會被認定存在欺詐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按照新消法規定,欺詐消費者的懲罰性賠償從“退一賠一”提至“退一賠三”,如果因為商品和服務存在缺陷造成死傷的,北京地區消費者最高可獲賠210萬元,上海可獲賠240萬元。但打官司自然“勞民傷財”,車主也可以撥打消費者申訴中心電話,也可以向質檢總局投訴。
●現象3
網購遇欺詐
不少網友反映在網上購買腳墊等裝飾品后,發現不符合尺寸,遭遇商家以售出概不退貨的難題。
應對:消費者可以根據新消法對經營者的欺詐行為追責,同時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
●現象4
維修信息不透露
車主陳先生的越野車在4s店保養時被維修人員“檢測出故障”,陳先生要求4s店提供證明和數據,但遭到拒絕。
應對:“技術和標準公開對于降低消費者費用非常重要”,北京中保研汽車研究院總工程師曹學軍說,維修技術信息不公開不僅導致維修價格上升,而且導致保險費上升,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目前交通部等部門已經與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法制辦及其他相關部門進行溝通,期望推進關于汽車維修信息條例、法規的出臺,以此規范汽車維修市場。
●現象5
參數隨便修改
近日海馬汽車等車企被曝光油耗造假,被標注“海馬公司車輛送檢員”的人員在送檢車時稱油耗參數可以隨便修改。
應對:汽車三包沒有明確“油耗虛高”屬于“保修期內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消費者難以就此維權。
但為了嚴格規范油耗檢測,2009年開始,工業和信息化部就出臺了若干文件,要求企業的油耗必須通過國家指定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確認。
■聲音
切勿過度或盲目維權
盡管目前國內保證汽車消費者的法律法規還在進一步的健全之中,而新消法、汽車三包和汽車召回等制度也盡量在幫助消費者更加順利地維護自身的利益,但消費者也需要避免盲目維權或者過度維權,講求維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部分經銷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抱怨,有個別消費者由于自身使用產品不當或維護車輛時造成汽車損壞,存在錯誤的套用汽車三包等法規;也有消費者把玻璃升級和雨刷器等配件小故障而要求退換車。這要求消費者需正確理解汽車三包等政策法規,同時在使用汽車產品之前,一定要詳細閱讀使用說明書或者咨詢4s店的專業人員,正確駕駛使用汽車,不擅自改裝、調整或拆卸汽車零部件。
來源:21c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