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在推行中仍面臨阻力,部分市民和商家對‘限塑令’的知曉度低,支持力度不足。”海南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工委主任葉振興說。近日,海南一次性塑料制品污染環境情況調研暨2018年海南環保世紀行調研組赴海口、三亞、保亭、定安、臨高5市縣開展專題調研活動。然而,通過實地走訪、街頭訪問等形式,調研組發現,海南“限塑”10年現狀依舊尷尬。
8月21日,調研組前往海南保亭農貿市場、萬家惠超市和南林鄉農業面源污染回收站等地展開實地調研。在當地農貿市場,小到買幾顆大蒜,菜販都會提供免費塑料袋打包。“每個攤位都給袋子,用不著自己帶購物袋,買一次菜回來,最少都得有四五個塑料袋。”正在買菜的陳阿姨對調研組說。
調研組發現,免費提供塑料袋打包幾乎是幾個市縣農貿市場的“規矩”。攤位較大的,一般至少得備上大號、小號兩種塑料袋。而包括菜販和市民都認為,提供塑料袋打包是情理之中的事。
調研組還發現“限塑令”監管弱化的場所還有各式的街邊小店,包括早餐店、小吃店、便利店等,這些場所每天用的塑料袋數量與農貿市場相比,絲毫“不落下風”。
在海口龍華路附近的一家小商鋪里,散裝零食架上,放著一摞紅色塑料袋,任顧客打包。“一天怎么也得用掉上百個袋子吧。”小店老板并沒有特意計算過使用量。但一般情況下,店里的小號塑料袋一兩天就會用完一大包。
“在既有的困境之外,限塑令還面臨新的難題。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興起,海南快遞、外賣行業的塑料餐盒、塑料包裝使用量飆升,給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帶來了新的困擾。”葉振興說。
在海南大學王毅武教授看來,10年來,海南“限塑令”限而不絕,一些場所塑料袋肆意流通的舊難題還未解決,因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興起反而又形成了新的巨大增量,這些尷尬是消費者的便利需求、塑料袋替代品的高成本、塑料回收體系的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
在他看來,塑料袋之于人們生活的最大作用,無疑在于提供了便利。因此,“限塑令”的最終落實,關鍵在于有相關替代品,替代品價格太高是“限塑令”在執行過程中最大的難點之一。目前,傳統塑料袋成本僅需幾分錢,生物降解塑料袋成本是傳統塑料袋的2倍至3倍。檔次再高一些的無紡布袋等替代品平均售價3元到5元。
來源:工人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