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本身,也有一個從傳統版向升級版提升的過程。”在新近的采訪中,上海新興產業基地之一的滬郊嘉定工業區黨工委書記郁建華這樣認為。在他看來,轉型絕不是“拿掉一點傳統項目、新招一點新興項目”這樣簡單。
國內不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陸續建起的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目前都面臨“二次創業”的瓶頸。業內專家認為,要突破瓶頸,必須從根本上突破傳統的招商引資方式,“引入土壤比引進大樹更重要”。
問題之一:招什么?引什么?
在一些地方的招商人員口中,招商引資被口語化地稱作“拉項目”。這種“簡化”,其實反映出一些背后實質性的理念:以扭曲的政策“比拼”為“繩”,拉住項目,由項目落地而gdp落地,形成地方政績。
“這是一種大樹進城的方法。如果沒有合適的氣候和土壤,成活率就會有問題。”郁建華等業內人士說。在產業轉型中,招商引資到底招什么、引什么,需要重新思考。
記者翻閱了嘉定工業區最新的項目清單,發現上述“氣候與土壤”式的項目數在上升。最新入駐工業區“金融谷”內的在線金融服務平臺“91金融”,將與傳統銀行業合作,整合金融產品的供與需,降低信貸成本,提升效率。還有亞馬遜云服務平臺也已落戶,可為企業提供數據庫服務和系統解決方案。這與園區內電商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互動。
“氣候和土壤”,與產業鏈的打造,是相輔相成的。像電商這樣的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差異較大,在交易頻次、交易總量、物流結構、融資需求等各個方面都在形成全新的特征和概念,產業服務功能的創新節拍必須跟上。一旦脫節,產業生態就難以“發育完整”。長三角研究專家徐長樂等人士表示,招商引資新理念如何盡快成型,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
問題之二:引進還是培育?
還有一些人士提出了一個問題:新產業,到底是由外“引”還是本地“育”?
“單單引,往往獨木難支;單單育,往往苗小難成氣候。”在嘉定國資集團總經理李峰看來,“引”與“育”應該有機結合在新型的投融資平臺上。“一引了之”,不僅小的長不大,大的也會因后繼乏力而縮小。所以,“引而又育”,應是新型招商引資的新特征。
形成較為完整的創業投資體系,正在成為一些產業基地的新動向,以此形成產業培育的新功能。創投體系,需要政府引導基金與社會基金、母基金與子基金之間的協調、分工與配合,還需要建立與疏通產業進入與退出通道。
“產業、資本、項目、人才如果能夠形成四位一體,一個地區的發展動力就基本成型了。”在近日舉行的“2014創新中國·春季”開幕式上,嘉定區副區長費小妹這樣認為。作為國有與集體產業基金運營平臺的嘉定創投,目前管理著5只基金,合計管理資產賬面總額超過45億元,已直接或間接投資了近100家企業。創投基金選擇合適的時點進入,對企業來說是一種“育”;選擇合適的時點退出,也是一種育。
此外,項目與人才引進掛鉤,人才在一地扎根,又與其產城融合的程度形成互動。人才是“才”更是人,需要在文化氛圍、子女教育、生活方式的寬容度等城市功能的層面與產業的拓展相匹配,項目引進了才能“育得成”。
問題之三:“比賽”也是招商對象嗎?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一個“新聞”:如今,“比賽”也能成為招商對象。
飛馬旅、創新中國等組織的創新大賽,正成為不少地方爭相引入的好項目。為什么,因為其中有大量的“產業種子”。
李峰等業內人士說,好的產業種子一旦從這樣的比賽中脫穎而出,產業孵化器的種子基金就會第一時間跟進,種子發芽、開花、結果。這種從本鄉本土的“自家泥土”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其忠誠度與直接引進的企業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如果更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它,產業的流動就會更順暢,一個地區的開放度就會建立起來,“空間就會成倍放大”。
像嘉定這樣的新興產業基地,已在設計并實施“大孵化器戰略”,孵化、加速、再加速等環節覆蓋企業成長的主要環節。在國際創投界領先的以色列英飛尼迪集團相關人士對記者說,市場化的孵化器,可能會首先投資一些相對成熟的企業以取得實力,待自身的羽翼豐滿之后,會逐步向產業培育的前端不斷延伸,直到建起“苗圃”充任“育苗”的角色。(李榮)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