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連年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然而售后服務市場涉嫌壟斷暴利這一“病灶”,長期侵蝕千百萬消費者的權益。
近期,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汽車維修協會發布國內常見車型“零整比”系數研究成果,用權威數據揭出中國汽車售后服務市場之“病”,引發社會關注。
所謂“零整比”,即市場上車輛全部零配件價格與整車價格的比值。調查數據令人大跌眼鏡,比值系數最高的某國產奔馳車型竟達1273.31%,通俗來說就是買全部零配件的花費,能買12輛同款新車。其余車型中500%至700%的比比皆是,調查覆蓋的18款車型中竟有10款超過400%。
實際上,國外這一系數通常在300%左右,而我國市場數據卻顯著高于正常值,有些更高出兩三倍,堪稱離譜。零配件如此暴利,可見許多車主感嘆汽車“買得起,修不起”絕非虛言;而且在保養、維修環節,有些汽車品牌可謂磨刀霍霍,因為在中國,除了4s店,消費者幾乎沒有其他選擇,只有被動“挨宰”。
那么,汽車零配件銷售以及其他保養維修服務領域的暴利從何而來?看看中國汽車售后服務市場就知道,如更換原廠零配件,除了4s店幾乎買不到,而且4s店銷售價也都是“統一價”或“最低限價”;再如保養等售后服務,不去4s店做就對質量問題不保修……凡此種種,都帶著壟斷的影子。
正因為壟斷的力量,在品牌授權4s店,汽車零配件敢賣十多倍的“天價”、維修人工費成倍高于市場價,機油等耗材價格水分極大……可以說,如此攫取的暴利,從消費者口袋里多掏走的錢,缺乏正當性。
中國汽車市場的“壟斷之禍”還遠不止售后服務市場暴利一項。必須看到,當前國內汽車市場亂象叢生,涉嫌壟斷行為頻繁出現,某些企業瘋狂賺取暴利,與我國現行的行業管理辦法存在制度性缺陷不無關系。市場上明顯存在的種種侵害消費者正當權益的不合理現象,一次次佐證了現有行業管理規定,已經嚴重不適應市場現實,甚至淪為某些廠商牟取暴利的“擋箭牌”。
其實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市場投訴不斷,媒體曝光頻繁,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和反壟斷監管部門也只是表態“要調查”“要研究”,卻遲遲沒有下文,依然讓汽車市場按原有“慣性”繼續滑行,讓翹首以盼的消費者希望落空。
我國售后服務和零配件銷售的現行模式,早已在歐洲被明令禁止,而且類似做法,正是歐洲反壟斷部門嚴打的重點,不少汽車零部件廠商已經為壟斷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而,國內汽車市場上那些堂而皇之的暴利,是不是涉嫌壟斷,只要稍加比對,恐怕答案并不難找。
涉嫌壟斷,就要查;認定壟斷,就要罰;制度有漏洞,就要改;規定不合理,就要廢。期待反壟斷部門“該出手時就出手”,還消費者公平,使市場起到決定性作用。
有些人擔心,汽車市場涉及利益面太廣,修改行業管理規定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作出調整會對市場帶來沖擊。但這種邏輯很有問題,因為常識告訴我們,市場永遠只會被壟斷搞垮,不會被反壟斷打垮;公平透明、充分競爭,才有希望給億萬汽車消費者帶來實惠,才有可能圓中國的汽車強國之夢。
來源:蓋世汽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