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表和石英表之爭由來已久,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總會認為廉價的石英表有些不上檔次,然而回想起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石英危機,瀟灑心里不由的感慨萬千。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有日本引發的石英風暴幾乎摧毀了整個瑞士機械表行業,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不被好看的石英表是怎么對抗高檔機械表的!
1、先來了解一下石英表發明的契機
雖然石英風暴是由日本引起的,但是石英晶體以及第一塊電子石英表并不是日本人發明的。1880年皮特·居里發現石英晶體的壓電效應,到了20世紀這一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當時美國和瑞士先后研制出石英電子表,但是由于當時人們認為機械表才是正統,所以石英表并沒有得到重視,并且被主流放棄。
然后當時日本精工并不這么想,他們認為石英表這項技術大有前途,并且投資進行大批量生產,在1969年圣誕節精工推出世界第一款指針式石英表astron 35sq。
2、石英表和機械表的區別
機械表是通過機芯內部的發條提供動力,進而帶動齒輪推動指針轉動的。石英表則是通過電池獲取能量,原理是通過石英震蕩器將電能轉為動能,以此來驅動指針轉動。
兩者的動力來源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用發條,一個用電,不過石英表的精度可以毫無壓力的完爆機械表。
3、日本獨占校機,石英表迅猛發展
因為構造的不同,石英表的生產速度要明顯高于機械表,并且成本極低。日本人抓住了機會迅速搶占了市場,隨著精工推出一款名為“quartz astron”世界首枚石英表,自此實行革命拉開了序幕。
隨后日本制表廠開始大量生產物美價廉的石英表,而手表由之前的奢侈品變成了廉價電子產品,并且精度非常高迅速占領了機械表市場。
4、石英危機,瑞表被迫讓步
隨著大量的石英表進入市場,瑞士很多鐘表品牌受到打擊,產量銳減。1974年到1983年,瑞士鐘表和機芯產量由8400 萬銳減到3020萬,員工總數從 90000 銳減到 30000,瑞士鐘表業處于崩潰邊緣。很多品牌紛紛轉型生產石英表。
5、你大佬還是你大佬,高端品牌的地位無可撼動
雖然很多品牌被迫開始生產石英表,但是像百達翡麗和勞力士這種相對獨立的腕表品牌來說并沒有收到致命性沖擊,地位依舊不受影響。
6、危機后最大的贏家斯沃琪
石英危機一直持續到80年代,當時瑞士機械表行業以被沖擊的體無完膚,這時一個名叫尼古拉斯·海耶克的人站出來,收購了很多瑞士機械表品牌,然后戰略性的推出比日本石英表更加便宜的低端石英表,與日本石英表搶占市場,1988年斯沃琪石英表的銷量突破了0萬,帶領瑞士鐘表行業起死回生!
隨后機械表開始走起了高端路線,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主要面對高端客戶群體,而石英表則是占據了低端市場,于是機械表浴火重生了。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