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軟博會”,民眾進行智能體能測驗。 朱曉穎 攝
中新網南京9月1日電 (記者 朱曉穎)科大訊飛醫療副總裁劉洋1日在南京受訪時介紹說,目前中國“人工智能+醫療”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醫學影像和“醫助”領域入局者多。去年涉足者熱情高漲,今年,“入市熱”慢慢降溫,企業趨于理性。
1日,劉洋在南京參加第十四屆中國(南京)國際軟件產品和信息服務交易博覽會(南京“軟博會”)時作出上述表示。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醫療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已達96.61億元(人民幣,下同),2018年有望達到200億元。創業企業、互聯網平臺、傳統醫療相關企業都投身其中。
劉洋觀察到,目前國內從事人工智能輔助醫療行業的企業較多,“人工智能+醫療”還處于資金投注的“風口”。目前涉足的企業,主要聚焦在醫學影像、服務診療,以及小眾化的醫學數據處理、藥品服務研發、醫生虛擬助理、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專科疾病治療等方面。
“醫助”成為眾多企業競相追逐的重點目標,即向人工智能“投喂”剔除病人隱私信息的“脫敏”病例數據,人工智能從中不斷學習、挖掘信息,向醫生給出參考性診斷意見。“目前,全國有四、五家公司在重點開發。”劉洋說。
在南京“軟博會”的“醫渡云”展臺,“醫渡云”的專病庫“樹”上,已經沉淀出27種疾病標準數據集,新增的9種腫瘤疾病數據集仍在擴展中。 朱曉穎 攝
“醫渡云”就是其中的一個。記者在南京“軟博會”的“醫渡云”展臺看到,他們的專病庫“樹”上,已經沉淀出27種疾病標準數據集,新增的9種腫瘤疾病數據集仍在擴展中。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