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創6個季度來新低,有關專家認為——經濟雖承壓 “刺激”沒必要
7.4%,牽動人心的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16日公之于眾。這一速度的確是6個季度來的新低,但與上季度相比降幅只有0.3個百分點。從開局增速中能看出怎樣的中國經濟走勢,宏觀政策又將如何應對?
“化解”任務帶來下行壓力
雖然一季度經濟運行開局平穩,但一些數據發出下行壓力和風險凸顯的警示。
統計顯示,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17.6%,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0%,回落0.4個百分點;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則是同比下降了3.4%。房地產市場銷售繼續下滑,一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3.8%,商品房銷售額下降5.2%。
隨著經濟增速下臺階,一些過去長期存在的問題集中暴露。長期研究宏觀經濟的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兩大“化解”任務:化解一些重要行業嚴重的產能過剩,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這必然對信貸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乃至經濟增長帶來下行壓力。
“當前經濟運行的下行壓力明顯,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調整跡象,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入還債高峰,化解產能過剩面臨下崗失業難題,而這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交織提醒我們,要警惕財政金融風險。”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說。
貨幣政策審慎發力
經濟增長一放緩,要求政策放松的聲音多了起來。特別是在貨幣政策方面,由于3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2.1%,已低于13%的年度目標。不少觀點認為,這給未來偏寬松的貨幣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和需求。
出于對短期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近期有關中國可能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討論此起彼伏。野村證券最新發布的報告就預測,中國可能在5月底或6月下調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
不過,多數人認為,短期內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必要性不大,央行[微博]更可能持觀望的態度。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指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貨幣政策面臨放松的壓力,但政策放松的力度要視經濟增速下滑的幅度而定。一季度gdp增速僅是小幅低于7.5%的既定目標,預計貨幣政策將僅限于微調,可能將以放松信貸窗口指導和公開市場操作為主。
“只要公開市場操作能夠解決流動性問題,央行不一定用降準這一工具。降息更沒有必要。”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
近幾個月包括隔夜市場利率在內的短端利率下行已經反映貨幣政策的意圖。“央行沒有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說明當前的貨幣政策取向比較謹慎,沒有采取大力度的貨幣放松,但短期利率根本上掌握在央行手中,其下降反映政策微調。”彭文生分析說。
分析人士指出,我國當前仍處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防范信貸過度擴張造成的金融風險也是貨幣政策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經濟數據顯示總需求擴張乏力,經濟增速和通脹顯著低于去年四季度;同時,今年以來房地產銷售下滑,銀行為規避風險主動壓縮房貸。在經濟增速放緩、通脹回落的背景下,央行的政策壓力正在加大。
財政政策已經出手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為解決經濟增長擔憂,中國的財政政策應該先于貨幣政策出手。
今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圖較為明顯。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保持鐵路投資穩定增長、加快棚戶區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被認為是一種“微刺激”。
諾亞財富集團研究員徐嘉俊表示:“從近期引發熱議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小微企業減稅等措施均可以看出,財政政策已經出手,未來還將陸續跟進,重點涉及保障房及基建投資領域。”
從目前情況看,財政政策力度還可以進一步加大。統計顯示,今年1至2月全國財政支出1.7萬億元,同比增長6%。而同期財政收入2.5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兩者對比,財政支出的節奏有些滯后。
業內人士認為,財政政策的主要發力點是“穩投資”。值得關注的是,政府不再采取簡單釋放流動性的方式為投資提供資金支持,而是通過創新投融資體制,以專項債券、財政補貼、設立基金、引入民資等多種方式進行。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這些定向支持的措施能有效避免“穩投資”對結構調整產生的負面影響,達到短期穩定增長、長期兼顧轉型的政策效果。
大規模刺激政策會否再現
面對承壓前行的中國經濟,是否會再現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成為人們關注的又一焦點。
“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我們已經確定的方針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能夠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一周前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明確表態。
“就目前經濟形勢看,確實沒有必要出臺刺激政策。”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看來,經濟增速逐季放緩,與國家調結構的主動調控有關,增速放緩有一定合理性,也反映出經濟健康成長的一面。
蔡進引述數據說,從產業結構看,經濟減速主要源于一些產能過剩、能耗以及污染比較大的原材料工業。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對工業增加值數據進行的評估,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下降幅度較大,而其他一些行業比如機械、汽車、醫藥等依然增長好。
“只要保證較為平穩的就業,經濟形勢不出現大的波動,沒有必要拘泥于季度經濟增長速度一定要在某個數值以上。”蔡進說,確實應該關注經濟下行壓力,但不必單純從速度看中國是不是穩增長,“既要看到速度,也要看到質量,兩方面要結合起來看”。
來源:大眾網-大眾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