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數據,2014年1—3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6832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3%),增速比1—2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24%。
作為拉動經濟的重要需求,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創新低。對此,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較大是造成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走低的主要因素,未來需警惕房地產投資方面的不確定性。隨著穩增長政策的抓緊落實,以及企業對市場的信心恢復,預計到二季度末,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會進入相對企穩的狀態。
房地產投資回落態勢值得關注
“從投資走向來看,由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水平并沒有下降,此外,制造業投資呈走穩態勢,而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較為明顯,因此,一季度投資增速走低主要還是受房地產投資增長回落的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6.8%,增速比1—2月回落2.5個百分點。日前,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公開表示,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確實是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的一個原因。初步測算,因為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拉低固定資產下滑0.7個百分點。
盡管如此,張立群認為,未來房地產投資或將趨向好轉。首先,自去年以來陸續開工的房地產在建工程規模較大。其次,今年棚戶區改造要再開工470萬套,預計將會對房地產投資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此外,從一二線城市房屋銷售情況來看,買房需求仍較為旺盛,目前的市場平淡或許是短期的觀望所造成的,加之目前政府采取多項針對性措施支持住房建設,例如增加住宅建設供地等,因此,未來房地產投資情況或將有所改善。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對本報記者表示,房地產投資占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20%左右,同時考慮到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可以作為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變化的很重要的先行信號,因此,房地產投資加速回落的態勢值得高度關注。
“目前來看房地產投資下滑狀況還沒有到底,也許可能才開始。如果房地產商開發資金的緊張程度以及銷售狀況持續惡化,其開發投資行為將進一步收緊。”劉元春表示。
同時,劉元春認為,也應當注意到,由于去杠桿、去產能對制造業影響較大,并且ppi的持續回落也導致企業利潤逐步壓縮,所以導致制造業投資受到影響。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制造業投資23582億元,增長15.2%,增速加快0.1個百分點。
華泰證券(行情,問診)分析報告顯示,制造業投資增速在底部徘徊。3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增速15.2%較1—2月增速基本持平,這一增速水平是2004年以來的底部。制造業投資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回落,中間雖數次因穩增長使投資短期回升,但制造業去產能的大趨勢沒有改變,投資增速總體呈現回落趨勢。在新一輪的穩增長刺激下,制造業投資的下滑趨勢在二季度或有所緩解,但回升空間不大,基本在底部徘徊。
此外,劉元春認為,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觀望情緒,以及財政支出狀況較以往有所回落,所以導致基礎設施投資會受到一定影響。
企業對市場信心或將轉穩
對于未來一個階段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走勢,張立群表示,從第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看,未來投資增速會在17%-18%之間,投資增速走穩是基本趨勢。目前穩增長政策的落實在抓緊,在涉及投資方面,政府采取多項政策措施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民間投資,特別是在電力、通訊、石油等領域再放開一批投資項目,這對于進一步提高民間投資活力會產生積極作用。
此外,由于房地產投資增長未來可能會止降趨穩,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水平也會保持平穩或略有提高,這些變化對制造業投資增長走穩以及市場預期穩定都會發揮重要作用,而制造業投資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當中占比大概在1/3以上。加之經濟結構調整包括過剩產能的調整可能會進一步推動企業投資趨向活躍,企業對市場的信心將恢復或轉穩。在這些因素的支持下,未來投資增長應該呈走穩趨勢。
劉元春則表示,固定資產投資在二季度還會有下行壓力,但是隨著穩增長政策的實施,到二季度末,可能會有相對企穩的狀態。三季度,由于外貿的好轉,加之政策進一步松綁,固定資產投資可能會出現輕微反彈。
“總體來講,今年固定資產增長狀況存在一些不確定性,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于房地產市場的變化。未來基礎設施投資的反彈力度比較大,是投資的主要拉動力。”劉元春說。
此外,劉元春認為,雖然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對投資走低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是由于基建投資占整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較小,因此,很難對投資增速回升起到根本性作用。過去五年,受益于產業梯度轉移,中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觀,但是近兩年,產業轉移的利潤空間相對有所收窄,再加上目前產能過剩的治理和淘汰,原來簡單的招商引資所帶來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提升的模式很難延續,這是中西部地區下一步面臨的重大挑戰。因此,他建議,中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調整整體觀念,不能繼續按照簡單的工業化模式走粗放式發展道路。而應當在基礎設施、文化、環境以及區域功能定位上做文章。
來源:金融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