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1世紀經濟報道,4月24日,歷經四審的《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在剛閉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獲得通過,在第52條新增上述關于環責險的規定。
環保部法規司副司長別濤表示,此次環保法的修改特別注重經濟政策和市場手段,環責險針對的對象主要是擁有較高環境污染風險的企業。
環責險以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損害,而依法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環責險因為關乎公眾利益而備受關注,而是否需要“強制”也一直伴隨著爭議。根據保險法中對責任保險的定義,其承保的是依法應當賠償的民事責任。因此,法律體系的完善和健全對責任保險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新環保法三審時,有業內人士呼吁明確環責險的強制地位,希望通過強制投保來推動環責險的發展。但有交強險的經驗在先,監管層對于“強制與否”還是采取謹慎態度。
去年國務院已將部分環境污染高危行業作為環責險的強制試點。上述保監會人士透露,目前主要是在重金屬和石油化工行業,保監會和環保部計劃在今年把試點范圍擴大。
另外,還將對環責險制度進行完善,保監會將聯合環保部在兩個《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發布涉及規范投保行為等內容的相關文件。兩個《指導意見》是指,2007年發布的《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指導意見》和2013年發布的《關于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業內人士表示,強制必然會帶來強制后的問題,首先如何確定哪些企業在強制范圍內,其次保險公司如何定價,這些都涉及到公平問題。強制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但未必所有的責任險都要搞強制,通過完善法律制度環境去引導企業投保,可能更符合保險本身的特點。
環責險在國外被視為綠色險種,簽發的保單也被稱作綠色保單。擁有綠色保單的企業就表明其資質符合環保要求。當突發事件發生而造成污染時,由保險公司來承擔賠償。
保監會人士還表示,監管機構近年來力推環責險,主要就是希望通過保險來建立事前防災防損的機制。保險公司通過專業的保險手段提前介入環境污染風險,比如核保時,如果不符合環污標準,就有可能不承保。
此次環保法修訂案四審稿中,將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范圍限定為“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相比起三審稿中“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登記”的規定,已有很大擴容。
來源:財經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