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總站(以下簡稱總站)組織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專家指導組棉花專業組(以下簡稱棉花專家組)和參與黃河流域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共建的有關單位代表,分別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赴河北、山東、新疆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了新疆棉區和黃河流域棉區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調研交流活動,同期對2018年主要農作物(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進行了檢查和指導。
黃河流域棉區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產區,河北、山東兩個代表省份棉花種植面積一度超過2萬畝。近年來,由于機械化生產水平較低,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生產成本持續上升,效益空間不斷被壓縮,種植面積持續下滑,2016年兩省棉花種植面積下降到1130萬畝。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揮生產建制優勢,以農機農藝融合為抓手,成功探索出了以機采棉為導向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不僅提升了機械化水平,也提高了棉花單產、品質和種植效益,同時帶動了新疆地方棉花生產發展,為穩定和發展新疆棉花產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進一步破解黃河流域棉花生產機械化薄弱環節,區域協同加快推進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總站和棉花專家組共同倡導開展了黃河流域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共建工作,采取“兩地一站一體”鏈式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省、縣兩級農機部門、棉花科研單位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吸收借鑒新疆棉區機械化生產先進經驗,突破傳統種植方式進行本地化技術集成組裝,因地制宜探索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調研組一行先后赴河北省南宮市國營棉花原種場、山東省無棣縣景國農機服務合作社和牧禾農機服務合作聯社,實地查看了黃河流域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400畝共建基地的棉花長勢和相關機械設備,詳細詢問了品種選擇、土地耕整、播種施肥、水肥管理、植保化控等措施,并進行了深入座談和交流;在山東省利津縣和新疆自治區巴楚縣,檢查了2018年主要農作物(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的實施情況,對項目實施中存在的技術問題進行了咨詢和指導;參觀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49團棉花生產基地和圖木舒克銀豐現代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現場學習兵團經驗,考察棉花生產的先進機具裝備。
以陳學庚院士為組長的棉花專家組充分肯定了黃河流域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共建的階段性工作成效,對參與單位在精選品種確保種子發芽率、提高耕整和播種作業質量提高出苗率、積極開展化控調控棉株高度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表示認可,特別對山東無棣縣采取的派駐技術骨干蹲點、認真落實專家組指導意見的做法表示贊賞和鼓勵。專家初步估算,如果棉花采收前沒有重大的氣象災害,共建基地的籽棉單產將達到320kg/畝以上,比傳統種植增產100~150 kg/畝。同時,對照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先進經驗,棉花專家組指出了基地共建工作和全程機械化項目實施中存在的農藝管理措施不到位、先進農機裝備支撐不足等問題,并特別針對化控等技術要點進行了詳細的指導講解。
下一步共建基地和項目承擔單位將嚴格按照棉花專家組提出的意見做好后期的管理工作,在棉花采收季節科學組織策劃測產活動,并將測產結果、技術模式通過媒體宣傳發布,讓農民知曉、政府了解、社會認可,提振棉花產業發展信心,進一步推進棉花生產機械化、提高棉花種植效益和產業競爭力、促進棉花種植面積恢復性增長。
來源:農機推廣總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