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24日在北京透露,中國國家環保部和國家標準委下達2014年標準修訂計劃,決定將2012年3月1日實施的推薦性標準《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修訂為強制性標準。
這個標準如何強制執行,對于消費者來講是個莫大的好事,對于行業來講,歷經高速發展這么多年,也算是一種進步的體現。
當然,強制執行的過程中,對于目前存在問題多家汽車制造商或許會帶來成本、庫存時間等方面的壓力,綜合來看,跟上整個行業的步伐,避免被空氣質量這樣的門檻排除在外,長久來看,對于任何一家汽車制造商來講,也都是好事,筆者談三點內容。
第一、強制執行標準對消費者有利。
中國車市下“消費者是弱勢群體”仍是不爭事實、需改觀,但是你要讓消費者主動去維權,個體消費者一方面能力和影響力有限,未必能夠抗衡汽車制造商和汽車經銷商。另外一個方面,作為個體的維權成本太高,維權時間有限,也很難湊效,整個過程來講,消費者只能去尋求一只另外的力量去改善這種狀態。
我們也能夠發現,汽車制造商在賺取利潤的過程中,對于消費者的訴求并沒有太多的保證,我們看到了消費者關于汽車維權案例層出不窮,有很多種規則原本就是行業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弊病,消費者反復申訴都沒有相應的回應,這種事情如果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就需要政府方面或者第三方能夠站起來,為消費者進行維權。
空氣質量問題前幾年就被公布出來,多家汽車制造商為了能夠降低成本,在進行產品集成的過程中使用低成本、揮發有害氣體的材料,并沒有受到相應的懲處,這樣的情況下,根據資本的趨利性,這種產品的應用會逐步泛濫,這個時候,我們還去談所謂的汽車大國、汽車強國,連消費者消費過程中的自身健康都不能實現,顯得滑稽可笑了。
當然,作為強制執行的標準,或許我們還未能夠完善,對每一樣有害揮發物都進行標定對比,但是這是好的開端,對于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幾個問題進行逐步的完善,這是一種進步,值得稱贊。
第二、主動迎合標準能夠讓車企受益。
談到汽車車內空氣質量標準的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汽車制造商的挑戰是不是更大了?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包括汽車成本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汽車檢測的難度也會增大,但是從趨勢上來講,這種鞭策的強制標準,更有助于行業的發展。
車市競爭加劇、多思考為消費者做事情有利自身發展,前段時間看到汽車制造商的廣告,不列出這家汽車制造商的品牌名稱,只是它們多次提到了自己的空氣質量如何好的問題,這原本應該是入門級別的質量要求,因為其它家做的不好,就成了它們的優點了,事實上如果有一家或者幾家在這個方面做得好的話,對于處于同一平臺競爭的汽車制造商來講,就顯得非常不利了。
很多事情是個悖論,比如去年很多汽車媒體談到的福特汽車在車展過程中遇到的維權問題,以及杭州多家媒體曝光的問題車展等情況,這些可能都是屬于一種極端情況,或許解決這些問題只需要花費很少的資金,在設計的過程中只需要增加一點點的成本,但是如果這些問題走上了臺面,意味著花費巨大的資金去填補這個漏洞都很難恢復。
可能很多人會想,有沒有防患于未然的策略,當然有,就是我們在進行標準制定的時候,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制定公平的規則,然后合理的執行下去,這樣那些極端問題就不會出現,即便出來了有違規則的極端維權事情,在媒體上也未必站得住腳。
所以,我們主動去迎合一些標準,主動作出對于消費者有利的事情來,或許并不需要太多精力、太多成本,這些細節可能鑄就了汽車制造商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位置,也決定了自己有沒有飯吃。
第三、多方相互促進消除“不良潛規則”有著行業發展。
對于很多新車購買者來講,都一個困境,就是如何避免自己和家人受到新車有害空氣的危害,可能在購車之后,弄一堆“碳包”放在車里吸取甲醛等有害身體的氣味,這些措施有可能是親友告知的,也有可能是銷售顧問提的的建議,甚至很多經銷商出售碳包給新車車主用來進行吸附有害新車氣體揮發物,這個時候來講,新車有害氣體揮發物已經成為經銷商和消費者心知肚明的“潛規則”。
檢測機構也發布相關的數據:中國室內環境監測中心對車內空氣污染問題調查顯示,隨機抽檢了100輛轎車,發現90%存在車內空氣污染;汽車環境專業委員會調查發現,在接受測試的1175輛汽車中,全部檢測項目均達到標準的車輛僅為52輛,占已測總數的6.18%?!?·15”前夕,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過去一年里消費者有關汽車產品質量的投訴,新車車內空氣質量是投訴的四大焦點問題之一。
不管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質疑,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既然大家都知道為什么沒有解決?
事實上,這些年,由于汽車快速發展,我們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此前或許是關注度太低,或許是其它方面的原因,這些潛在的問題并沒有受到重視,但是現在這些問題暴露在陽光下之后,就需要給予解決。
最可能有效的方式,是行業協會或者政府監管機構給予建設構架,然后汽車經銷商、汽車制造商等在這個過程中有所作為,共同為行業的進步,為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做點事情,這些才是我們整個事情的出發點。
來源:騰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