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汽車產業和市場逐步走出2009—2012年的政策影響期,市場在連續兩年低增長后,增幅出現明顯回升。這既是對2011年和2012年需求非正常下滑的修復,同時也表明市場向潛在增長水平收斂。
2013年中國汽車市場回歸潛在增長水平
(一)產銷增幅明顯回升,市場價格小幅下跌
2013年國產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211.68萬輛和2198.4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76%和13.87%,增幅較上年同期提升約10個百分點。從全年市場運行看,下半年產銷形勢好于上半年。
從車型結構看,乘用車和商用車分別銷售1792.89萬輛和405.5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5.7%和6.4%,增幅均較上年同期提升12個百分點,其中商用車增速回升更為明顯。
作為汽車市場的需求主體,乘用車在2013年發生了較為明顯的結構變化:一是從車型結構看,運動型多功能車(suv)增長最快,產銷同比增幅達到50%左右;而基本型乘用車(轎車)增速亦實現較快增長。二是從排量結構看,與2012年相比,2013年1.0升以下車型產銷比重大幅降低,而1.0—2.0升特別是1.0—1.6升車型產銷比重明顯提升。三是從需求的價位結構看,與2012年相比,2013年10萬元以下車型比重有所降低,而10萬—20萬元特別是10萬—15萬元價位車型的需求比重大幅提升。
從商用車結構變化情況看,客車和貨車產銷均保持增長,并且客車增長明顯快于貨車,但貨車非完整車輛增幅較為明顯。
2013年汽車市場價格波動相對較小,價格變化更多體現在乘用車上。由于市場回升幅度較大,乘用車價格在上半年基本保持穩定,而下半年降幅有所擴大,其中以10萬—20萬元特別是10萬—15萬元車型最為明顯。2013年12月末乘用車市場綜合價格指數為51.44,較上年末僅下跌1點,降幅低于近年水平。
(二)千人汽車擁有量接近百輛,西北和西南地區增長較快
2013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和千人汽車擁有量繼續快速提高。預計2013年民用汽車保有量(不含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和千人汽車擁有量將分別達到1.28億輛和93.6輛。
從民用汽車保有量的區域分布情況看,大陸分布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和西南四個區域。而增長最快的區域主要是西北、西南和北部沿海地區。
(三)企業效益指標大幅回升,市場集中度繼續提高
與2012年相比,2013年汽車重點企業效益指標大幅回升。全年利潤總額和業務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4.99%和19.05%,利潤總額增幅較同期提高近27個百分點。重點汽車企業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分別為10.3%和11.6%,分別較同期提高0.5和0.6個百分點。
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汽車產業集中度出現快速下降,前五位和前十位廠商份額從70%和90%快速降低到2010年的35%和57%左右。而從2011年開始,集中度和市場份額開始回升,到2013年前五位廠商份額大約回升到40%左右。
2013年汽車市場影響因素及運行特征
(一)2013年汽車市場運行的主要影響因素
從中長期影響因素看,支撐2013年汽車需求快速回升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我國汽車需求依然處于普及期的高速增長階段,需求依然旺盛。全球金融危機、政策等影響因素只是擾動了市場的正常增長,未對汽車需求本身產生根本影響。其次,2009年和2010年刺激政策引發的透支效應在2013年已基本消化,市場逐步走出調整期,市場回升主要靠新增需求支撐。第三,隨著我國汽車進入第一輪集中更新周期,首次購買與更新換代需求疊加,對市場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增強。第四,盡管我國投資增速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20%左右的較高增速;校車和城市公交和城際客車需求的增加,對商用車市場支撐明顯。
除上述中長期影響因素外,2013年出現的一些短期影響因素,也促使汽車市場快速回升。例如部分城市限購預期強化導致出現“恐慌性購買”、日系車廠商銷量開始回升,等等。
(二)2013年汽車市場運行存在的問題
2013年汽車市場增速快速回升,但市場也存在一些問題或蘊藏了一定的運行風險。主要體現在:
從車型結構看,支撐市場增長的重要因素是suv超高速增長和2.5升以上中高排量轎車的快速回升。這些車型需求易受消費政策及環境的影響,例如大氣治理、稅收調整、燃油價格波動等。suv和中高排量轎車對車市的持續支撐作用有待觀察。
從增長趨勢看,基本型乘用車、交叉型乘用車和suv增速在2013年四季度已出現回落跡象,而且產量增長已明顯快于銷量,供求失衡的格局在逐步強化,將對后市產生不利影響。
從庫存情況看,廠商和經銷商庫存都出現大幅增加。雖然經銷商庫存在下半年得到緩解,但全年整體而言新增庫存規模依然較大,積累了市場運行的潛在風險。
對2014年汽車市場的預測及分析
(一)對2014年汽車市場所處發展階段的判斷
整體而言,與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發展階段國家相比,我國汽車千人保有量還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未來仍有較大增長潛力及空間。經過四種預測方法對中國汽車中長期增長情況的預測,到2023年,中國汽車千人擁有量和總保有量將分別達到235輛和3.4億輛,屆時新車產銷規模約為3800萬輛。
從增長階段分析,中國汽車需求將在2014—2015年期間實現發展階段轉換。主要表現在汽車需求增速將從千人擁有量5—100輛的快高速增長階段,轉向100—200輛的中高速增長階段,千人汽車擁有量增速也將從19%—20%的增長區間,自然回落到11%—12%的增長區間。
(二)2014年汽車市場預測和影響因素分析
從近年來對汽車需求的預測結果看,借助中長期分析框架來對短期市場進行預測,具有較好的預測結果。根據這種分析框架,預測2014年汽車潛在需求約為2365萬輛,同比增長8%—10%;千人汽車擁有量約為107輛,同比增長14%。但由于以下影響因素存在,在其他條件不發生變化的狀況下,全年需求及增速可能會低于潛在增長水平。
一是宏觀經濟增速繼續保持自然回落。預計2014年中國出口和消費增幅不會出現明顯增長,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相對穩定;在投資增速下降和投資收益率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宏觀經濟增速會較2013年有所回落。
二是地方政府改善環境特別是治理細顆粒物(pm2.5)壓力增加。從目前的態勢看,限制汽車快速增長可能成為部分地區和城市的汽車消費政策取向。如果限購城市擴大,其示范效應會引發更多城市的恐慌性消費,進而進入新一輪偏離正常增長的短期擴張,但其負面效應是透支后期需求,引發市場大起大落,對市場中長期運行非常不利。
三是從2013年開始,政府公務用車采購數量將有明顯壓縮。政府采購車輛,是長期以來汽車銷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配車和用車制度的改革,每年將直接降低銷量增幅約1個百分點。
四是盡管日系汽車廠商銷量有所回升,但在2014年依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和市場風險。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將2014年銷量預測調整為2325萬—2365萬輛,同比增長7%—9%;千人汽車擁有量約為106—107輛,同比增長13%—14%。市場價格水平將繼續下跌,預計跌幅會高于2013年。
促進汽車市場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長期以來,汽車市場已經積累了諸多問題和矛盾,但在市場快速擴張條件下被掩蓋。隨著需求增速回落,這些問題和矛盾的負面效應將逐步顯現甚至激化。迫切需要找到關鍵環節作為政策著力點,化解潛在風險,進而保障汽車市場的持續發展和健康運行。
(一)放松準入,鼓勵創新和改善供給
目前我國汽車準入無論從整車生產資質還是新車上市型式認證上,都存在較高門檻和嚴格管制。不僅不利于通過市場競爭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組織,而且阻礙了汽車產業技術創新以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未來在放松準入方面的政策取向包括:
一是降低傳統汽車生產企業門檻,加強對企業的行為監管,提供產業資本進入汽車領域的途徑和渠道;準入手段更多依靠法規和標準實施,監管重點更多側重安全和環保。
二是整合管理部門職能,緩解和消除多頭管理、多級管理體制弊端,清理和簡化各種準入制度,弱化準入的重復認證、交叉認證,降低企業創新成本。
三是依據技術和市場的發展特點和要求,將新能源汽車作為全新的公告品類,制定有別于傳統汽車的企業和車型準入條件和標準體系,鼓勵和引導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和加快產業化步伐。
(二)改善零供關系,優化流通秩序
2005年4月開始執行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對于規范汽車品牌銷售行為、促進汽車市場健康發展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發展和環境變化,這種制度存在較大的改善必要性。目前處于相對強勢地位的整車廠不同程度存在壓庫搭售、歧視條款,對經銷商建店經營的過度干預,對零部件銷售渠道控制,以及網點規劃不合理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同時,零售商也不同程度存在價格歧視、捆綁銷售、強制消費、單方條款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建議盡快修訂現行《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重點方向包括:一是嚴格限制整車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維護公平透明競爭環境;二是改變和規范現有零部件流通方式,疏通零部件多元流通渠道,促進汽車售后服務市場發展。
(三)調整稅收體系,引導汽車的綠色和可持續消費
我國現行的汽車稅收體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排放和高耗油汽車消費結構。加之部分城市愈演愈烈的限購,客觀上形成了“限制購買,鼓勵使用”的政策效果,很大程度上引發并強化了汽車消費與環保、交通、能源之間的惡性循環。要從根本上緩解這些問題,必須將汽車購買和汽車使用區別考慮,使汽車使用者承擔相應的社會成本和效率損失。
一是依據排量,下調1.4升特別是1.0升以下車型購置稅和消費稅,對應用燃油經濟技術、輕量化技術、混合動力等技術車型提供補貼,同時增加大排量和高油耗車型稅收。
二是調整燃油消費稅征收辦法,從原來按照固定稅額征收,調整為依據油價變化情況或按油價調整窗口實施浮動征收,強化油價與汽車使用之間的彈性關系。
三是在部分交通和環境壓力突出的城市開征擁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